综测成绩一年一公示,是评奖评优的衡量标准。对学生来说,就像工作的人看年终奖一样兴奋,虽然大学了可还是比较看重数据。今天,我见到了自己大三的综测成绩,总的来说挺满意的,和前两年比一直在进步,甚至今年还有评定省政府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的资格,但是看德育情况,又不免有些失落。
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一般学校不太一样,其他学校可能只有学分绩点两个标准,对我来说,这属于比较硬气的(也可能是学生气)的评定方式。我们学校的综测=德育+智育+体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没有错,成绩不是评定人的唯一标准也没错,但德育比例占40%还完全是按给老师做事的程度评定,就离谱了。
德育初始分为70,如果忘记打卡,缺席班会,给班级抹黑当然会相应扣除,但往上加是无上限的,做班委,参加活动所有一般的职位行动都有相应加分,加分很慢,1分1分往上。前两年吃了德育的亏,今年我格外努力,攒够了100多,但还是抵不过个别人太卷太优秀了。
当有人德育超过100,就会开始实行赋分制,这是除了老师没人知道如何转换的机制,看结果只知道很容易出现断层。举个例子:一个班的同学的德育在70~120之间,而有一位同学达到了150,那么这位同学就是100分,剩下70~120的同学普遍70~85左右,而倘若有个比较摆烂的同学一开始的70不动,那从德育角度来说不曾犯错不能倒赋分,所以还是70,那么就会很容易出现原100多分同学最后只比原70分同学多出1~5分的情况,其实是有问题的。
那么就有人问为什么不努力一点,去做那个原150的人,我也想,可是班委这东西,一开始没当上后来就没有了,比如一个人做了班长,在我们1分1分努力时加了8分,那么第一年他就比较容易在综测时候拿奖学金,然后有奖学金第二年又加10分,然后继续,我们追不上他。这里不禁想起《星汉灿烂》一句台词:一子慢,满盘皆落索。我本不是爱做班委的人,上大学想的就是好好读自己的书,但貌似错了,大学丰富多彩,在综测这条路上,纵向比较我是失败的,想来那些在我之上的人,或许在进大学那一刻未必能力在我之上,但这四年却是因为我的一时犹豫,结结实实压住了我。
之所以还满意,是因为过去的事不能改变,所以只能从横向上和过去的自己做比较,从22名到11名,今年是10,一路都在进步,虽然德育努力过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哪有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的事,我很敬佩比我卷比我努力的人,也不辜负这一年努力追赶的自己,这就很值得开心了。
大学从不是一个人求学的终点,而是一个人脱离家庭独立走向社会的起点。未来面对竞争,我也会更有勇气,不让自己有“一子慢”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