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题记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辩题“流浪地球中人类应该选择希望还是火种”,在电影中刘培强选择了希望。如果是我,那么我也会选择希望。
首先,从电影本身来看,选择希望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选择火种,那么整部电影就达不到观众所需的那种正能量,那种在困境中敢于挑战拼搏则不能体现出来,电影也不会取得像现在这样的效果。
其次,从希望和火种的可行性来考虑,应选择希望。联合政府以及空间站人工智能MOSS选择让拥有全部地球动植物基因、全部人类文明数据库和一部分宇航员所在的空间站承载人类命运,成为“火种”,寻找适宜居住的去处延续人类文明。可是他们只有30万吨燃料,他们需要靠这点燃料去重新寻找一个地球,而途中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危险。希望则是驾驶空间站引爆了木星,这样做有机会让地球因木星爆炸而被推出木星大气。单从两种方法成功的几率来看,希望成功几率更高。
最后,为什么希望要叫希望?在电影中,人类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灾难,对人类的摧残超过任何一次世界大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心中还是有最真切的幻想、盼望,他们希望活下来。就如电影中最后各国技术人员得知引爆核电站有让地球活下来的可能时,他们调转了方向,选择去帮助刘启他们。这时,他们选择希望。在困境中,选择希望是人的本能。不抱有希望,不去尝试,怎么知道做不到呢?希望也是人类的文明之一,如果选择火种,那么人类文明中的希望将会缺失。即使找到了新的地球,那么人类文明将不是以前那个薪火相传的文明。这样的人类文明,也是无法阻挡下一次的的灾难。
人类那么多年的发展史中,有无数次考验,而人类之所以仍存在而不是像一些其它生物一样灭绝,是因为有一种东西支撑。这种支撑,就像是黑暗中的火把,沙漠中的碧泉,大洋中的小岛,给予行者继续前进的勇气。
这种支撑,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