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妈妈给留言给我:
“我的孩子从来都不会抢别人的玩具,
但如果他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了,他会哇哇大哭。
今天有朋友来家里玩,
她家孩子一来就抢了我家小宝的玩具汽车,
小宝紧紧抓住玩具不肯给,俩孩子都快打起来了。
我让小宝把玩具借给客人玩一会,
可是孩子委屈得大哭,我好心疼啊。
我也试着对朋友的孩子说,
小宝现在不想借他玩具,要不玩点别的吧。
朋友也一直对自己的孩子说不可以,
但是她孩子还是想要那个玩具车。
下次碰上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啊?
另外,我还很担心孩子的性格,为什么我的孩子只会哭。”
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孩子之间因为抢玩具起了争执。
怎么办?
02
不妨先抽空看看
最近的一个叫《妈妈是超人》的综艺节目。
节目集结了不同个性的明星妈妈,
她们在节目中展示各自的家庭生活和育儿经历。
其中,胡可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节目中有一幕:
胡可开着车,后座是兄弟俩安吉和小鱼儿在车上玩耍。
后来,哥哥安吉抢了弟弟的玩具,弟弟放声大哭。
胡可没有马上干预,因为她觉得,
现在还不到需要成年人干预的时候。
胡可淡定地开着车,
不时从观后镜上看看兄弟俩的状态。
后座一度冷场,哥哥安吉有点小尴尬,
但是妈妈沉住气,继续观望。
弟弟似乎状态恢复了一些,哥哥有意无意地哼起了歌,
结果弟弟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
兄弟俩刚刚的冷场和尴尬,
慢慢地好像随着歌曲飘走了。
还有一幕是:
弟弟小鱼儿拿到了玩具,
但是哥哥安吉也想玩,因为玩具又起了争执。
胡可过去先是了解玩具是谁先拿到的,
她不仅问弟弟,也同时问哥哥情况是否属实。
作为妈妈,尽管懂得孩子们的脾性,
尽管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依然问了双方当时的情况,
这会让孩子感到充分地被信任感。
胡可明白,
其实安吉可能自己也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对的。
她明白孩子们有时候会觉得不好意思,
或者是还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会动手。
心理学里面有个术语,叫“见诸行动”。
这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是指将潜意识的欲望作直接地表达,
包括采用动作性行动。
所以,胡可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贴标签,
没有做不好的评价,没有责怪哥哥安吉,
反而给了安吉台阶,暗示安吉是个诚实的孩子。
在安吉承认是弟弟先拿到玩具的时候,
妈妈马上对安吉的态度表示了鼓励和赞美。
孩子能够有如此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行为,
并不是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品质,
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容纳能力。
想想平时我们看到身边很多的父母,
在孩子终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
却还不依不饶地继续指责孩子。
这就可以想象,孩子为什么不敢主动承认错误,
因为承认错误的成本比撒谎的成本要大。
很多朋友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
会觉得安吉很棒,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也会为妈妈胡可点赞,觉得她对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
她不仅让安吉知道自己是个诚实的人,
也维护了弟弟小鱼儿的边界,
同时还教会了两个孩子,
要诚实有信、要尊重边界和规则。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她身上学会了,社会化能力。
03
社会化能力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与他人交往和协调的能力、
调控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是书本能教会的,
而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之中学会的。
可以想象,胡可家的两个孩子因为玩具起争执,
绝对不是在节目中的一次两次,
在生活中可能已经上演了无数次。
我们可以留意到一个细节是,
安吉在和弟弟小鱼儿抢玩具的时候。
安吉说:“怎么都是你的!”
小鱼儿说:“我先拿到的!”
当小鱼儿说出这句的时候,
其实就是孩子社会化能力的体现。
而这也是后来胡可对两孩子争执玩具的解决方案,
谁先拿到谁先玩。
对于兄弟俩之间的相处,
胡可说:“谁说老大就要让着老二?
在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
尽量让他们去想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
是好还是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个经典的关于分配制度的小故事。
说是几个住在一起的人,每天分一大桶粥。
一开始,大家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谁来分粥,
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
一个口口声声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但大权独揽,没有制约,也就会产生腐败。
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互相勾结,
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
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
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
轮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
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这就是自由协商最后得到的办法,
这也是社会化能力进步的过程。
04
著名儿童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
“你对孩子所定的规则应该愈少愈好,
比表面看去好似绝对不可缺少的还要少”。
这让我想起我孩子幼儿园里面的三项规则: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环境。
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孩子都遵从这一个大规则,
而剩下的便是孩子们之间自己协商的过程。
经常会是,几个小孩子凑在一起玩游戏,
游戏总会建立起某种游戏的规则,
而且还要共同商量出让彼此都满意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天然地为自己争取利益。
同时,孩子也会学习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愿望,
满足对方的一些需求,
以此建立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
建立规则,遵守规则,
在倾听中感知和回应他人的需要,
在争吵中学会争取和妥协。
这些和同伴友善解决冲突的技能,
对于儿童以后发展成熟的社会事务处理能力非常有用。
而且我们生活中,
常常会看到成年人对孩子之间的干涉。
这多半是我们成年人自己内心的投射,
比如文章开头提问的这位妈妈,
一方面觉得孩子委屈,
一方面又对孩子说把玩具让给别人玩。
这本是我们成年人该自己去面对的内心焦虑,
我们害怕在朋友面前不够大方,
害怕会让对方没面子,
又觉得自己的孩子委屈。
各种矛盾和冲突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社会化能力
自然也就被我们成年人的情绪所困扰了。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孩子们总会找到他们之间相处的平衡点。
而这也是我们能够教会给孩子的,
最好的社会化能力。
作者: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