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非常朴实的日本电影。叫<澄沙之味>。颇有感触。想记下来,结果一觉醒来之后,发现内容都忘掉了七成。写作真是个磨人的东西,一刻也不能懈怠,这一拖就是一个星期,类人族的拖延症,甚是厉害。
影片开始于浪漫的樱花季,映入眼帘的樱花,在闹市中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美。一个是76岁年纪,却有50年的时光都在做红豆馅儿的老太太,一个是不喜欢甜品却每天贩卖铜锣烧的冷漠店长,两个人挤在不到十平米的铜锣烧店,演绎了不同世代的人生滋味。
铜锣烧的灵魂是什么?是豆馅儿啊。
幼时身患麻风病,在疗养院被隔绝多年而练就甜品绝技的德江女士,每天要赶在铜锣烧店开门前,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就把豆馅儿做好。红豆子先浸泡去杂质,然后一颗一颗的拣出有瑕疵的豆子,用老铜锅大火焖煮着,直到蒸气中开始弥漫着红豆的香气。再用细细的水流,轻柔地漫过焖煮过的红豆,让流水带去红豆原本的苦涩味道,却又不伤红豆分毫。完整却裂口笑的红豆加上糖,耗费2个小时的等待,完成糖与豆熟悉,爱恋的旅程,终于可以熬煮豆馅了,起锅时木勺垂直地,快速而轻柔的搅动着,不让豆糊在锅里。
这个漫长而繁琐的工序,还有时不时让豆子的努力加油,耐心"款待"豆子德江女士,让一直享受着一个电话便送来红豆馅儿便利的店长错愕又无奈。
还好,美食终究不会被辜负,这个被德江女士用心"款待"的红豆馅儿,绵糯起沙又保留了整颗红豆卖相,让铜锣烧焕发了新的生命,不喜甜品的店长第一次完整的吃掉了一个铜锣烧,冷清的店铺排起了长龙。
对着食材总是小心翼翼,或看,或听,或闻,调动全身的感官与之共融的德江女士,让我看到了她始终赋予万物众生以尊重。像一个魔法师,让那些历经四时的食材,不论包裹着多少故事,之于时间的催化下,完成了一次分子的蜕变。
让我想起在日本时,每一次品尝美食,那小心翼翼,几乎不容任何滋味流失于味蕾的第一口,都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和感激。原先,我以为是出于对异域美食的新鲜感。今天我才觉察,也许那也是对于烹调者和食材的敬畏之心,看着那一小盘一小盘秀气的器皿承载着烹调者倾尽心力奉上的四时之味,哪怕是路边的小摊贩,他们对食物的仪式感和隆重,也不由的感染着我。
是啊,来自于美食文化高度发展国度的我,日常面对万千珍馐的大快朵颐,仿佛只是为了口腹之欲,截然没有在日本时与美食一起在舌尖起舞的愉悦。更可笑的事,我们现在更多借助镜头去制造这种愉悦的快感。
德江女士说,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试想,我们也许能吃上了更美味的食物,却多久没有为生活而露出由衷的微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