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张爱玲的《金锁记》,看完后很不适,想写点什么,却不知该如何写。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边看边顺理思绪,渐渐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下面的文字含有大量剧透,如果没有看过小说的朋友,介意剧透,慎看。
之前看《金锁记》的时候,觉得女主曹七巧可怜又可憎,如今再看,只剩下可憎。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上海,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曹七巧的物质生活并不窘迫,开麻油店出身的她嫁给了望族姜家做少奶奶。
她的丈夫是姜公馆的二少爷,自小便有软骨病,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自然不会嫁给这样一个男人。
即便如此,最开始姜家依旧觉得曹七巧的出身配不上自己家的门第,原本是想要让她做妾的,后来不打算再给二少爷娶妻了,才将她扶正。
嫁入豪门的曹七巧,生活并不如意,虽然她不缺钱财,也生了儿女,但是她知道自己被人看不起,怨自己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于是她在做怨妇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说话尖酸刻薄,不管是婆家人还是娘家人无差别攻击,常常令别人和自己都难堪。
当她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公婆,熬到了分家,自己守着钱财可以当家作主后,她的生活在她的认知中依旧有诸多不如意,在自己当老大的环境下,她更加肆无忌惮的尖酸刻薄,如此令人生厌的女人,亲戚朋友可以远离她少接触,但是她未成年的儿女却不能离开自己的妈妈。
下面让我们看看她是如何毁掉自己儿女一生的:
先说女儿长安,十三四的年纪,在新旧交替的年代,先被曹七巧安排裹小脚,裹到一半发现这个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又不裹了,但女儿的脚却无法恢复了。
后来见亲戚将女儿送进女校,她为了面子也将长安送去了,因为长安丢三落四,她骂女儿骂学校,并且扬言要到学校去闹,十几岁的女儿怕极了母亲去学校丢人,宁可就此退学。
这是长安失去的第一个脱离母亲的机会。当她不再读书后,开始学母亲为人处世的风格。。。。。。
如果到这里没有长安的后续故事,我还不会特别憎恶曹七巧,可张爱玲太狠了,她继续写下去,她写长安生病,曹七巧不给她看医生,让她抽鸦片。
她写长安就此蹉跎到30岁,经人介绍有了未婚夫,因对未来生活的期盼,长安决定改变自己重新做人,她开始戒鸦片,她控制自己少说话,不要像自己妈妈那样张嘴就令人生厌。
她与她的未婚夫彼此也有好感,甚至到了订婚这步。
看到这里,我一度为这个姑娘高兴,我觉得她的人生开始渐渐从泥塘中爬出。
可惜她有个妈妈叫曹七巧,她没有合理理由却强烈反对这桩婚姻,就像上次退学的理由一样,长安害怕自己的母亲在未婚夫面前让自己难堪,她主动提出了退婚。。。。。。
如果只是到这里,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后续,退了婚的长安与未婚夫成了朋友,两个人相处友好,直到曹七巧约见她的前未婚夫。
虽然我一直在强调曹七巧是招人讨厌的怨妇,她不分敌我的无差别伤害周边的人,我却没有将原文贴出来,因为这些片段看多了实在让人郁闷。
现在有必要给大家奉上一段了,方便大家了解一下她的风格:
七巧将手搭在一个佣妇的胳膊上,款款走了进来,客套了几句,坐下来便敬酒让菜。长白道:"妹妹呢?来了客,也不帮着张罗张罗。"
七巧道:"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世舫(长安未婚夫)吃了一惊,睁眼望着她。
七巧忙解释道:"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由着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儿丢得掉呢!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
"世舫不由得变了色,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她怕话说多了要被人看穿了。
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着添酒布菜。隔了些时,再提起长安的时候,她还是轻描淡写的把那几句话重复了一遍。
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自此,长安的未婚夫世舫在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长安往后的生命里,只有她因没有裹好残疾的脚,不知道最终有没有戒掉的鸦片,关于没有上完的女学堂的回忆和没有结成的婚。。。。。。
长安在故事的最后,是这样写的:
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
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
说完七巧的女儿,再说说她的儿子长白。
比起对长安,七巧对长白很直接的做了两件事:
1、让他抽鸦片,目的是留在自己身边。
2、疯狂的变态的破坏长白的夫妻关系,具体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引导儿子说儿媳妇的坏话,攻击儿媳妇嘴唇厚,讲儿子媳妇的夫妻隐私并将其大肆传播,给儿子娶妾。最终,第一个儿媳妇重病不治身亡,第二个儿媳妇(就是七巧安排的妾)扶正后不到一年吞鸦片自杀了。他的儿子长白再不敢娶妻了。。。。。。
写到这里,这个故事差不多结束了,曹七巧死的时候,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自己恨不恨自己,我不得而知,总之她的一生就这样子过完了。
虽然在书中,张爱玲不停的点题说曹七巧戴着黄金的枷锁,《金锁记》的名字也来源于此,故事的开头也写了曹七巧守着病丈夫的无奈与不甘,但这些铺垫都不足以让我对她产生同情,实在是因为故事的后半段她对自己儿女做的事情太败好感了。
作为一个女人,我同情她的婚姻,理解她对感情的渴望,以及对人性的失望。
作为一个母亲,我痛恨她对子女的作为,自己的人生不幸,然后硬生生地将这种不幸延续到子女身上。
即使在女子面前张牙舞爪,但她依旧是弱者,她将生活中的不甘与不公都发泄到比自己更弱的儿女身上,这样的母亲太可怕了。
整个故事看下来,确实感受到了人性的扭曲,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扭曲不能将全部责任都推给当时的大环境,曹七巧自身性格也要负上很大的责任。
一个女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谁不是戴着枷锁在生活?曹七巧至少还有黄金的枷锁,有多少女人的枷锁是残破的铁块?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有多少人朝不保夕?她只看到自己的苦,然后不停放大自己的苦,像黑洞一样吞噬自己和子女的幸福,这样的人,非常可怕,远离之,可安宁。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如果有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建议看看张爱玲的原著,这是一个中短篇小说,不会占用大家太多时间,张爱玲的文笔非常好,即使知道了故事发展,看她的原著依旧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