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借调“不着调”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些干部借此调侃长期借调后返回原单位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近年来,原本有助于干部培养和交流的借调机制,却因执行走样、过度借调等问题而“跑了调”,成了干部的“围城”之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等要求,严格规范借调范围、程序及时限,可谓切中肯綮、正当其时。

借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人员流动和公务协助方式,在应对短、急、要的任务时具有独特优势。对上级单位而言,借调可缓解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也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潜在人才;对借调干部来说,则能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不再局限于原单位的“一亩三分地”。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的借调乱象却饱受诟病。比如,有的借调时间长、频率高,在借入单位“出走半生”,返回原岗时业务“仍是少年”;有的“体外循环”情况突出,在编人员袖手旁观,借调干部疲于奔命,滋生当“甩手掌柜”的不正之风。再如,有的“只借不还”,导致原单位“水土流失”,“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有的“只使用不培养”,借调干部既难融入新单位,又与原单位脱节,陷入“两头无靠”的尴尬境地。凡此种种,不仅脱离借调初衷,更加重基层负担,损害干部积极性。

乱象背后,既有编制资源配置不科学、结构性不合理的现实因素,也有“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的问题。有的忽视自主人才培养,错把“借人”当作解决工作难题的“捷径”;有的懒政思维作祟,甘当“二传手”,接受任务时高调表态,落实工作则交由借调干部完成;更有些借调行为背后是权力任性,上级开口,下级不敢不从,以至“层层借调”的恶性循环。

规范干部借调,让借调行为回归到合理区间,才能真正为基层干部减负。一是扎紧“制度篱笆”。组织人事部门要把牢借调“动议关”,重点围绕借调对象、借出数量和审批程序等核心要素,从严从细划定标准,确保借调行为规范透明、有序可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违规借调问题,建立借调人员跟踪管理台账,实时进行约谈清退,及时刹住违规借调、超期借调、借而不用等不正之风。二是确保“借而有管”“非必要不借调”。借入单位应压实管理责任,明确借调干部的工作职责、考核方式与待遇保障,切实解决借调干部“两头不管、两头落空”的后顾之忧。尤为关键的是,要精文简会、优化考核,从源头上减轻基层负担,让借调从“常态”回归“例外”。三是强化“自身造血”。要据形势任务变化和实际工作需要,科学配置编制资源,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业务培训、岗位轮换、实战锻炼等方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同时坚决治理在编干部“慵懒病灶”现象,树立“有为才有位”的鲜明导向,从根本上减少对借调的过度依赖。

多给借调立规矩并非否定借调,深层意义在于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卸负担、辟空间。唯有定好规矩、划清边界、强化管理,才能让借调行为不失范、干部成长不偏航、基层负担不加重,才能真正为干部赋能、为基层松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而持久的人力支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