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作者的话讲,就是一种“漂泊感”。(即无所事事,觉得干什么都没劲。现在小学高段的孩子中就已普遍和明显,厌学,逃避体育锻炼,音乐、美术课也成了放飞的机会。瑶妈说,孩子总说没意思,因为孩子对XX还有些兴趣,所以专门给孩子报了一个夏令营,结果孩子回来连声抱怨没意思。宇说,以前周末妈妈还带他去爬山,他觉得爬山有什么意思嘛,还不如在家躺着。芮说觉得人没有意思,还不是考中学,考大学,然后工作,成家,再走向死亡。)
2.如果你希望自己活得有劲、有韧性、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
3.青春期的时候,人类的大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精力也达到了人生最旺盛的阶段。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们没有宏大、扎实的目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会是“空虚”和“愤慨”。
4.作者给他所说的目标下了一个定义,他说:“目标,是指为了完成对自我有意义,同时对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义的事情时,产生的稳定且可概括的意图。”
5.如果一个人没有找到亲社会目标(类似“瑞恩的井”就是亲社会目标,是为别人好的目标),而是找到了一个反社会目标,这个人表现出来的最典型的特征是愤怒和自我吹捧。
6.通往目标之路有这么几个步骤:
A.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B.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C.第一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D.第二次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E·.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F.获得家人的支持。G.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H.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I.提升执行力。J.变得乐观和自信。K.对目标的长期承诺。L.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7.这类目标能够带来三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
8.如果我们用实用性媚俗的方式去取悦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
9.如果我们用实用性媚俗的方式去取悦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作者总结出来了三条“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
10.家庭如何培养出一个有目标感的孩子?首先,要小心家长的控制欲。家长需要小心自己的控制欲,你给孩子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支持,而不是决定。
11.在作者上中学的时候,他不好好写作业,他认为作业没什么意思,不重要,只要考试的时候好好考就行了。那位老师非常严肃地盯着他,说:“你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这句话对应了咱们中国人说的哪句话呢?就是宋明理学家讲的“诚”这个字。中国古代人讲“不诚无物”,一个人做事,如果不诚、不敬,那么什么都做不好。
12.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层的、持续性的、终身的。那么具体到行为层面,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认真倾听,寻找火花”。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父母跟孩子一谈话,没谈几句就变成父母的演讲了。例如:孩子跟我们说一个社会现象,说他关心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多提问、多倾听、多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还想要了解些什么,我们可以给他创造怎样的条件。不要做过多的评判,也不要做过多的规定和引导,更不要说“你别管那些,去学习”。
第二,“利用生活,展开对话”。过春节时,大家聚在一起,见到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亲戚朋友,大家可以聊一聊自己对不同职业的看法,聊一聊大家在不同城市的生活。
第三,叫“开放的心态”。
第四,叫作“分享自己的意义”。例如给孩子讲自己工作的意义。
第五,“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
第六,“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现在很多小孩子对理财感兴趣,过年拿了压岁钱想要理财,你可以找找你的朋友圈子中有没有研究股票、基金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跟孩子一块儿聊一聊。这时候,聚会中孩子跟大人就可以聊天了,而不是大人聚在一堆,孩子聚在一堆。孩子凑在一起容易玩游戏,大人凑在一起就只聊大人的话题,你可以创造机会让大人跟孩子聊聊天,这时候他会在生活中找到各方面的导师。
第七,“鼓励创业精神”。
第八,“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第九,“从责任中获得力量”。即使是小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给他一些责任,也可以让他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