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初读此诗,讲义中分析王维此问背后的心理,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表现手法(连窗前的梅花都不忘,自然更关心故乡的亲友)?
我心里就默默存个了答案,是「不敢」或者「不忍」。比起梅花,故乡当然有我更牵挂的旧人;而此刻,对面明明就坐着故乡的友人,他知道「我」所有问题的答案,「我」却不敢问了,因为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所以辗转竟问出了这样一个不咸不淡的问题「窗前的梅花开了吗?」
这是一瞬间的下意识,是心理开启了自我防御,也是脆弱的人心。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欲说」背后是一个极度渴望被理解的孤独的灵魂,可最后他的选择却是「还休」,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他的倾诉不会被理解。
因为「倾听需要无私的奉献」。
人的自私让他在种种场合想要谈论的只有自己;人的有限性又使得对于关注你这件事他有心无力。你的倾诉或许唤起他的某段回忆,于是就着你的烦恼,他把话题转向自己开始顾影自怜,反刍自己那已嚼烂的往事;或者用最原始最笨拙的方式劝你「何不想开一点」,殊不知快要淹死的人面对这种指责已再无气力为自己辩解;或者根本漠不关心。
奇怪吧,「倾诉者」和「倾听者」中把握主导权的其实在「倾听者」。没有人带着耐心爱心倾听,我又如何开得了口?
可是纵然无私如父母,有些事仍然没法说。不是因为它是什么高深的道理,或者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而是,它是你独特的心境,不是不能讲,而是即使讲出口,也没有人能真明白,没有人能真理解。所以有岳飞「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司马迁「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正因为「单子没有窗户」,真正的理解可遇不可求,所以李、杨「相知」更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对音乐和舞蹈有共同的爱好可谓「琴瑟和鸣」,她是他的「解语花」,他为她「情有独钟」。
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仙逝之前不肯见武帝只因「色衰则爱弛,爱弛则恩绝」,而贵妃却能「长得君王带笑看」,一个「长」字,可见贵妃除了美貌,更有足以与玄宗匹配的自由的灵魂。
冲突与调和
帝妃「知己」式的爱情是真;「欲说还休」的孤独也是真。
我相信这两种状态并存着。
因为究其本质,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你的痛苦,没有人能够真正分担你的命运,孤独是绝对的;可是人性使然,我们总会期待某种回应,总会努力找寻那个「懂我」的人。
但是完整的人有三百六十度,想要寻得一个面面贴合的人几乎不可能,即使知己如帝妃,一定也有某个角落难以言说。对「人性的有限」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们选择包容,将那个孤独的角落留给自己。
我相信这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