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打我时,我应该立即还手还是忍气吞声向老师汇报?”这是学生的困惑,也是家长的困惑,更是班主任老师每天遇到的难题。
在百度百科上,“打”有20种含义。
而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有两种含义:“攻击、敲打;玩耍”。
但是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我都不支持学生忍气吞声,但是不一定要告诉老师,也可以告诉自己的队长和同学。作为老师,当学生主动找你时,肯定是相信老师能为自己主持公道。所以对待学生报告的事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动机是“打架”,还是想“打闹”,因为学生不知道下手轻重,有学生想和别人玩,却被误认成了打人,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和别人相处的方式和游戏方式。
如果是因为小事发生了矛盾而动手,就应该明确事情发生的原委。如果别人有错在先,并且是别人先动手,我会支持学生当着我的面去还手,让学生不吃亏但也不挑事。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想动手打回去,而是心里边不服气。当作为老师让他们还手时,但他们更多的只是碰一下别人,但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缓和了他们自己内心的情绪,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为自己主持公道。
当遇到两个人互不相让时,那我会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叙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同时转换角色想一想, “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这个过程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过程吧!随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的改变,可能结果就不太一样。最终让他们意识到只动手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增加矛盾和误解。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哪错了,自己当时该怎么做,以后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再说一说别人的错误,建议别人怎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改正错误,同时帮助别人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