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纪人假设存在重大缺陷,对现实的解释与预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那些被传统经济学忽视的“非理性”因素,反倒是影响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关键。禀赋效应、心理账户、消费效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因素。
一、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有缺陷的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不完美,缺乏完全理性的客观基础。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辩护者坚持,通过学习和决策实践,就可以接近理性。行为经济学承认学习效应的存在,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无限制无休止学习。在重大事件决策中尤其缺乏学习机会,因为重大事件发生频率太低,根本没有可能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同时,人的理性程度,受到自身能力和能力发挥水平的限制。
第三,行为经济学指出,理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有问题。以家庭获得一笔额外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为例,凯恩斯认为家庭会按一定比例将增加部分用于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会在未来几年内将增加的消费平均分配,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认为会在未来一生中平均分配,罗伯特·巴罗认为分配时还要考虑后代。每位经济学家都有他的理性,但理性之上永远有更高级的理性,永无止境。绝对理性根本不存在。
二、什么是禀赋效应,禀赋效应会对经济决策造成什么影响
禀赋效应是理查德·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相比未拥有之前,会大大增加。这也是他获得诺奖的主要成果。
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你对物品价值判断得不够理性。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利害”的权衡并不均衡,对于“避害”的考虑,要远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丢了100元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捡了100元钱的快乐。
禀赋效应会对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在就业决策时,你在两个工作机会中的取舍,往往受制于你得到这两个机会的顺序,先得到的工作机会,会让你觉得相对更难放弃。
在宏观经济学中,科斯定理认为,产权初始的分配不重要,只要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足够低,总能够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效益最大。但考虑到禀赋效应的存在,初始分配之后,不同产权的拥有者总是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作过高估价,而对别人拥有的过低估价,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交易。因此,不能迷信市场的调节能力,初始的产权分配也必须考虑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如何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心理账户是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将内心深处将金钱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就好像在心里建立了一个一个的小账户。分类的依据,有时候是根据金钱的来源,有时候根据用途和其他因素。然后,在消费决策时,你会首先在每个小账户内部计算成本,评估交易是否值得。
交易效用同样是塞勒的创见,他认为,每个消费者都会把商品的价格,和自己心目中期望的参考价格做一个比较。如果价格远远低于期望参考价格,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很值,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笔交易就是富有交易效用的。
四、心得
作者理查德·塞勒在书中也经常提到一开始乃至到现在都收到传统经济学的歧视。这门科学说穿了,就是认为人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人是不完美的,普通的,有思维误区的,会犯错误的,有时候甚至是愚蠢的;并不是传统经济学里极端理性、力求把个人利益最大化、极度自私的人。它结合心理学的发现,深刻的认识人性,主张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冷静理性的算盘或计算器来看。照此,我们在小到私人决策、大到制订宏观政策时要充分把这人的倾向和特点考虑在内,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它不容易建立华丽的数学模型、验证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因此屡屡受到传统经济学的攻击。不过今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算是行为经济学这门学问苦尽甘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