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万历十五年》,有一点其实是自己不太能理解的,一直都说皇帝权力大,想干什么都行,可是为什么想要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太子却无法实现呢?
在书中也提到了人有阴阳两面,所谓阳就是合乎主流价值观的正面行为和思想,阴就是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从阳面来讲,文官集团作为从小苦读儒学经典的精英,始终以儒学教义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自然废长立幼这件事是绝对不能容许的,那么文官集团这么执着的反对立小儿子为太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阴面来讲,对大多数文官来说,其实立谁为太子并无所谓,谁当皇帝同样也无所谓,因为这都和自身的利益无太大关系。但是往深一点想,立谁为太子确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也就是说,这个话题会非常吸引人,那么借助这个话题来打压政敌,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就比如说现在美国两党经常会去讨论一些对经济发展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但非常容易刺激选民情绪的事情,目的其实不在这个问题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个问题打击对方。
部分文官站在儒家道义的制高点上,借助立太子这个事情向首辅施压,首辅此时就面临非常难的抉择,要么劝说皇帝和皇帝做对,要么不劝说皇帝和儒家道义做对,首辅稍不注意,就很容易万劫不复,首辅一倒,自然别的人就可以往前进一进了。
文官集团反对皇帝立小儿子为太子,自然有阳的一面,但同时也会有阴的一面。
万历想要赢得这场争斗,从阳面来说,胜算不大,因为当时是以儒学治天下,废长立幼确实不合传统。
所以,万历只能从阴的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分化文官集团,或者说培养新的势力来对抗文官集团。
比如魏忠贤的阉党,其实就是皇帝培养起来对抗文官集团的势力。
但是万历还是太仁慈,或者说懦弱,不愿意打打杀杀的,所以也就没有去分化文官集团或者说培养新势力来打压文官集团,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不上朝,选择了不跟你们玩,最后,当然他也就输了。
皇帝这项职业,虽然权力大,但是想要把权力用好,那也是非常难的。
这种通过遗传来选择皇帝的方式,难免偶然性太大,一旦碰到一个不愿意正确履行皇帝权力和责任的,或者说碰到一个性格懦弱智商不够的,那么自然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下属,被下属欺负自然也就是正常的事。
一切斗争,最后还是看人,人不厉害,再好的外部条件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