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不叫端午,叫端阳(阳为轻声)。
在端阳节,一般吃几样东西:粽子、糯米饭、皮蛋、小麦粑。
小麦粑,用小麦面粉做成,一般没有馅儿。这也能看出,我老家人对吃方面,确是没花什么心思。
粽子是最简单的那种,粽叶包糯米,用麻绳捆了。什么都不放——偶尔搞点花样,会放一把绿豆,或者一两颗红枣,也有放蜜枣的(不常见,需要专门去买)。我来北京,才发现粽子可以有那么多种馅儿。高情商的说法,在吃的方面,我老家的人没有过多挑剔的要求。
糯米饭,用当季糯米,加绿豆,加油(猪油),放铁锅里,蒸熟。很香,特别是粘在锅底的锅巴(老家话叫“卡皮”)。不过不能多吃,不容易消化。
皮蛋,我老家叫“皮蛋子”。老家把鸡蛋叫“子”,就是“鸡子”。鸡子是古称。《诗经》里提到了鸡子。古人讲盘古开天辟地,一开头就是——天地混沌如鸡子。每看到鸡子这两个字,我就觉得很亲切。皮蛋子也就是松花蛋。不过,老家的皮蛋跟外地不一样,黑而亮,透明,有弹性。
在我老家,端阳似乎也不作兴挂艾叶。我小时候,家里偶尔在门头上,搭上一两株艾叶。稍大一点,这个风俗也没有了。
我老家在丘陵,河流很小,没有赛龙舟。前些年有新闻,县里江边上,有组织赛龙舟的,不过是文化旅游项目罢了。
五彩绳、香囊、雄黄酒,这些项目,我印象中都没有。
似乎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我老家,变得随意起来。趁着过节,吃一吃,也不用费多大心思。其他的就无所谓了。
在我家,端午倒是个盛大的聚会。一大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饭,聊些家常,孩子们凑一起热闹一下——我祖父是端午生日,闰五月的初五。闰月很难碰到。我姑姑总是笑说,他过的大部分是假生日。
祖父已经去世多年。每次过端午,我都会想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