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刘未鹏的《暗时间》,这本书我在各种渠道看到很多人推荐,直到最近才看。
这本书上来就让我印象很深刻。他把人的大脑比做了电脑的CPU,说如果我们一整天都没有好好利用思维时间,脑子空空的,就像电脑CPU一整天都在运行空闲进程。说白了,就开着机,啥也不操作嘛。这比喻太形象了,有木有!
然后,他还指出在一件事上,你用投入了多少时间来衡量是有问题的。而应该这样计算:投入=时间*效率。
我们经常在一件事上投入不少时间,但大脑不是一直保持专注的。一会儿微信回个消息,一会儿看下微博。当你回完消息再回来继续的时候,大脑不可能无缝衔接的。它需要花一些时间再熟悉到刚才的进度,才能继续。也称做大脑的任务切换。
每次任务切换都需要一些时间,我们真正的投入要减去这些时间,再乘效率,才是真正的投入。这样一看,你认为付出了很多时间的事情,未必就投入了很多。那么,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就说得通了。
之前在西风的文章里也看到了有关思考效率的问题。(或许很多地方都有提到效率,但我认为这里的效率和办公的效率这种是不同的)顺便推荐一下公众号“记忆承载”。
作者还提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两条路,选哪一条?比如:想学编程,是学Java还是C++?要不要跳槽?要不要转行?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可太常见了,打开百度、知乎,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但大家根据自己的经历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提问者问之后可能比问之前更糊涂了。
尤其是“完美主义者”,得不到确切的答案,看不出来哪个好,那就拖着吧,不学编程了,反正也不知道从哪学起。
实际上,拖延是最差的选择。不管你是选A还是选B,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事情,你努力去做,结果都不会太差。是吧,你先学Java还是先学C++,努力学一段时间都能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甚至可以融会贯通,更快的学习第二门编程语言。
但如果选择拖延,那拖延的这段时间,CPU岂不是运行了空白进程,拖延过去的这段时间也没人补给你呀。损失的还是自己。
虽然人都有损失厌恶心理,害怕选了的A不如B好。但是你反过来想,你越晚开始,你的选择越少。损失了时间不说,可能也失去了B的选择权。这何尝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好了,今天就散了吧~该干嘛干嘛去,别耽误工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