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一个短视频瞬间整破防了:靠近公路的居民楼里,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透过几层楼高的阳台护栏,朝着远方驶过来的大卡车大声呼喊:“爸爸,爸爸,爸爸........"旁边的妈妈一边拍摄,一边和着孩子:爸爸来了,叫爸爸,叫爸爸。大卡车在昏暗的大道上闪着灯,由远及近,朝着小女孩的方向驶来,在离女孩最近的地方,鸣一声长笛,那么快,又那么慢,迎着灯光,消失在尽头......像是满载能量的呼啸而过,又像是充满温情的不舍离开;这一刻,闪烁的车灯和一声笛鸣是心灵契约,是这位父亲/丈夫对亲人最热烈的表达,如同一座心桥,传递着彼此的爱与温情,能量与希望。
小女孩的内心一定是充盈、喜悦、有力量的,从家门前驶过的大卡车,闪烁的车灯与鸣笛声或许会成为女孩成长路上最温情的记忆和能量源。
孩子对父母最温暖的印象可能就在童年不经意的事里,那些事,很纯粹,也最坦然。就我自己来说,我对妈妈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是:每逢赶集的傍晚,我会跑到屋后山上,盯着远山坳坳,守候卖完蔬果、挑着空筐的妈妈出现。或原地等待,或跑去迎接,妈妈总会从箩筐里拿出点糖果、鸡蛋糕或是面饼之类的吃食,那个快乐至今没法刷新。还有小时头疼脑热,妈妈背着我在屋前院里来回走步,或是背着去村医的路上,在妈妈的背上,我总能迷迷糊糊的睡着。
对爸爸很深刻的童年记忆是:有一次,爸爸骑着大永久带我去走亲戚,有印象的朋友们都知道,放脚的架子很小,颠簸中, 我的脚后跟被轮胎的钢丝卷走了一大块皮,哭没哭记不清了。爸爸从路边摘了一把艾草,放进嘴里搅碎,带着唾液的粘稠和温热,敷在脚伤处。现在想来,仍有余温。还有一次,我意外受伤,住院一个多月,爸爸每天在医院的厨房边给我开小灶,直到现在,只要吃到平菇炒肉,就会想到那段虽然身伤,却无比心里美的日子。
还有和哥哥的难忘记忆:小学五年级陪初二的哥哥去十五公里外的县城买书,哥哥骑着自行车,我赖在后座上不管上下坡都不肯下来,哥哥说我是“累赘”。好容易到了县城,没买着。哥哥决定载着我去七八公里远的镇书店碰碰运气,终究不负有心人。两人饥肠辘辘,只剩下一块几毛的零票,够给我买一碗锅面,哥哥饿着肚子又载着我赶十公里回家。爸妈是打着手电在与邻村交界的小溪边遇到我们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俩孩子摸索着推着大永久,沿着小溪,忐忑的走过松林,突遇一束暖暖的光,这种体验不由得不深刻。
成长路上, 童年记忆中的点点温情持续给我们力量,它温暖柔和,坚韧有力,可以抵御寒流,让我们有能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