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我2023年读完的第2本书
【书名】《认知觉醒》
【作者】周岭
【耗时】12小时1分钟
【类型】个人成长
【与书结缘】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在很多朋友和老师那里都被安利了,等到自己阅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很多触动我的观点都是出自这里,感觉像是挖到宝啦。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如果对自己不了解,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然而,如果了解大脑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学着,而选择改变命运”,这句话真的特别打动我,平时和身边人交流时,总能发现一些人很难沟通,有些对牛弹琴的感觉,根本原因就是认知水平有差异。
其中有几个点很触动我:
1.成长就是克服天性,而人类的天性就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其实在接触写作之前,我对个人成长就有很强烈的欲望,但是苦于没有明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想法都夭折了。
我曾经有过很多想法,想学投资、想学配音、想学PS,当然也有过尝试,最后都无疾而终了。
回头再看,其实失败的原因都还蛮统一,先是迫切地想要有所成就,但是任何成长都没办法一蹴而就,短期没有成就,就很难持久,自然就坚持不下去了。
还有一个就是遵从天性,只想做简单的。刚入门时,大家都是兴致勃勃,认真上课写作业。
当身边人有了其他选择,并且宣扬这种更有利于个人成长,甚至直白地告诉你,只需要18天或21天,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成就和收益,不限人群,大众都可以学,心里立刻开始动摇,很快就会人云亦云,跟着去学更简单易上手的东西。
所以不停在选择,不愿意深耕,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直到我接触写作,不得不倒逼自己增加阅读量,以便脑袋里有东西输出,我才一步步开始沉淀自己。
天性不可怕,但是我们不能任由自己被天性绑架,随心所欲,想成长,就得不断克服天性,打破桎梏。
2.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我最开始学习写作,老师告诉我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运营账号,坚持日更是最基础的要求,但是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最开始写一篇剧评需要3天,所以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周更新两篇。后来慢慢熟练,速度就提上来了,一周5篇,再到日更,现在可以日更两篇,我前后花了5个月的时间。
看到很多同期的学员还在咨询老师,怎么做到日更,说自己几天也憋不出一篇文章,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其实就是在践行舒适区边缘的原则。
一开始先动手写,哪怕一天只能写200字,500字也好,慢慢坚持,就能逐渐拓宽自己的舒适区范围,成长的壁垒就逐渐打破了。
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光想想就觉得很痛苦。也不能满足于每天只写200字,500字,这样也是无法突破自己的。
3.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我学习写作时报的写作班,当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质疑,说自己都是零基础,到底能不能学会?
老师说,我们老师团队里甚至有60后和70后,人家照样做的很多,所以不怕不会,只怕不愿意做。
跟着老师教授的方法,我们不断练习,在结营前,就有很多同学上稿了,真的是很羡慕了。
我自己没有走投稿路线,选择运营个人账号,但是仅仅写了三个月,就实现月收益过4位数,也是很值得欣慰的。
所以自信一些,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和“大量练习”,我们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
4.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记得7月底逆熵增周年庆公开课,叶老师上课前问过大家:今年读了多少本书,我还沾沾自喜,翻了一下听书软件,大概有六七十本。
然而,问起有什么成长,想了想,大概只是感动了自己。
所以,不能引发践行和改变的道理,懂得再多也是无效的。
虽然我才坚持阅读不到一个月,但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
贪多嚼不烂,先从细微的小习惯开始改变,成长就从此刻开始吧。
最后,阅读完本书后,列出3条行动清单:
01 坚持阅读,写读书笔记,并积极践行;
02 着眼于当下能做好的事,账号日更,一步步探索更多的成长方向;
03 着眼于改变,而不只是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