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乡村就是发展乡村。这次写的东西真的很浅薄,自己不满意。不过想想也算是一种思考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走在路上的小奇,看到更多文章哦。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疫情期间,我困在家里看的书之一。那时候我在思考的问题是“疫情会对中国的农村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被现代化产物带动下的农村应该如何适应和发展?”
我就和我一个朋友聊起这个事情,和他说了一些我看到的情况和思考。他建议我可以找些书来看看,学习一些方法和思路。于是我找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小书。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学术经典著作,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因为这是费孝通先生在云南大学给学生上“乡村社会学”时的讲义,读起来很容易明白,举的例子也很鲜活。然而,对那个时代的乡村现状却讲得非常深入,引人思考。
我看完这本小书,我就在想:书的一些内容其实已经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费先生想问题的一些方法,尤其是从实践中总结的方法;费先生对社会结构的横向和纵向思考的逻辑却依然是非常适用的。
乡土社会的新与旧
我生在农村,我对农村是很熟悉的。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费先生从乡下人的“土”归结出乡村的几个特点:一是乡村人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因为土地能够生长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带有情感的延续;二是土地无法移动,这也就固定了乡村人的活动范围,流动性很小;三是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办事靠的是关系而非发达社会所规定的各种约束条件。
如果考虑费先生当时的社会情况,这些都是确切的。但现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就简单把乡村的壮年劳动力人口拿出来看,恐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一方面,我看到很多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劳动人口,多年打工生活将使他们完全失去对土地的依附情感。
另一方面,大家都意识到了接受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受了教育的人,他们已经摆脱了完全靠土地生活的思想,基本都会去找一份工作而不是依赖土地生产而活;
再有,即便不打工,不找工作的人,大部分也会选择做生意来养家,土地生产已经不能成为他们首要考虑的事情。
就流动性来说,随着国家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已经修通了道路,有些通了火车高铁甚至有些离机场都不远。这使得很多乡村的人,能够便捷地离开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些甚至直接把家安在了工作的地方。可以说现在很多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是很高的,有些村落甚至只留下了老人和儿童,劳动人口流失严重。
乡村人之间的情意
就人和人间的关系上来说,其实已经出现了断层,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很强,再加上信息的畅通。很多人想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老一辈或者年长一些的人可能还保留着浓厚的乡土间的情意,但年轻人接触的信息,人和他们的经历使,他们已经开始逐渐把规则纳入了自身的考虑范围内。
我虽然为乡村人之间的情意衰减而感到遗憾,但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地缘优势,同一个地区的人之间的感情还是要比不同地区间的人要强的。至少在外打工,我们有老乡情意,在家乡我们乡里乡亲也常常需要互相帮忙。所以说淡了些,但是不会消失。
文字于乡村的意义
在费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认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乡村里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互相传达情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字对于乡村的人并不是很重要。但是,文字可以克服时间上的阻碍,比如要传承文化,经验等等必须要依靠文字记录,这就对于全人类来说都非常重要了。
我认为就即便是在乡村而言,文字也不仅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也不单单是一种时间上的记忆累积,即防止遗忘。文字是乡村人认知外界的一种底层媒介,通过文字才能够打开与外部世界的对话。现今,文字也成为了能够掌握和使用工具的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不认识文字将使自身受到极大的束缚,更不必说跟上时代的潮流了。
就文字而言,在国家层面上是要传承具有国家意志的文化,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防止被文化侵略。但就一个乡村而言,文字的作用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文字却能够成为发掘乡村人智力,并将智力运用于时代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点。
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
在费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差序格局。当然这是一种水平方向的乡村格局。大概的意思是说乡村人的亲属关系就像石头投入水中,产生一圈圈波纹,每个个体就是中心点,产生的波纹又会和其它波纹相交,这些相交点离内圈越近的关系越好,而越远的关系越淡。也就是说是一种网状关系。
费先生当时提这个理论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很新鲜的提法。但这个理论其实适用范围应该包含整个中国社会。因为中国人有一种认祖的情节,亲戚之间有一种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以长辈,财富等为中心,但把大家归到一起的还是一种文化里带有的情意。
乡村家族
费先生对乡村的理解非常深刻,先前的差序格局是从横向理解乡村亲属间的关系,但从纵向上如何理解乡村的亲属关系呢?他论证了家族里存在的一种垂直关系。也就是说从长辈到晚辈,一代代间的关系。
这就好比一棵树,从主干上长出许多分枝一样。从这种关系中又产生了一种天然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有时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在农村,长者带有一种天然的权威。
乡村里的男女关系
费孝通先生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乡村,平日里大家都是男人和男人一起活动,女人和女人一起活动,很少有男人和女人一起活动的。好像大家都认同男女有别。这就加深了男性和女性间的交流阻碍,使得彼此了解不够。另外,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天然地认同男性主导家族。
我认为这种观察到现在依然是成立的,男女间从生理和心理上就是存在天然的隔阂的。男女如果总在一起来活动的话,掺杂的感情就多了,因为人都有一种趋同择优的本能,男女混合势必会使得原有感情产生更多矛盾。这是从文化意义上来谈的。
当然,现在很多男人和女人间也开始交往了,但并不是恋人关系,也不是夫妻关系,就是一种友谊。但很多网络上的语言,又开始发出这样的讨论“男女间真的存在纯粹的友谊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否定男女间存在纯粹的友谊,那我上街看到男女走在一起,一定会认为他们是恋人或夫妻,不然的话就是一对各自心怀不轨的男女。这种假设是多么狭隘啊。
对于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经典名著,我就写了些自己看到现状与费先生的观察作了对比。有些观察和总结我非常认同,但一些存在的变化我也写了出来。当然,我的观察非常浅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去研究,只是自己是个农村人而产生的一种自然观察或切身体会。肯定有非常多的错误和遗漏,希望能有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