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一种在消极情绪驱动下形成的条件性的、单向的思维与行为过程。
逆反心理现象成为了教育上的一个普遍典型难题,它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后进生才有的心理现象了,目前的很多优秀生、学生干部中也存在着反对老师、不满意领导等种种思维和行为倾向。
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如果情绪是消极的,那么无论他是否表现出逆反行为,他的思维都容易是逆反的。
以下三种情况,最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
一是父母或教师以身边的同龄人为榜样教育子女时,容易引发其防御反应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是指出孩子缺点时不准确,引发消极情绪反应;
三是教育者不恰当态度引发消极情绪反应。
当父母、老师说服学生、倡议其向某优秀学生学习时,或指出缺点时,青春期学生容易因自尊心保护等引起强烈反感情绪。
例如当妈妈说“你看人家某某同学,多勤奋,每天早早起床就开始学习……”这时孩子会想“哼,有什么必要,作业都能写完,起那么早干什么,就是给老师、家长看的,这种人就是虚伪……”当妈妈说“看某同学,每天就是专心学习,什么闲事都没有,什么事都影响不了人家学习……这时孩子会想“哼,一天就知道管自己的事,不关心集体,这种人就是自私……”一般来说,家长以同龄人为榜样的教育都不会收到想要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还有些家长或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态度过激也会引发学生不良情绪反应。
逆反心理长期持续容易沉淀为一种性格。
学生一旦形成这种逆反的性格,拒绝接受父母、老师的正确意见,拒绝向优秀学生学习,对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有严重危害的。
如何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两个角度入手:学生和教育者。
一、从学生角度解决逆反心理
1.先处理情绪
如果情绪消极,那么思维指向消极,即使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他也不会接受。因此,先处理学生情绪再处理事情,避免消极情绪出现。
2.补知识
学生思维是激活知识的思维,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思维的内容和性质。所以我们的教育根本目的是把正确、积极的知识输进学生大脑,学生大脑中没有消极知识,就不会有或不擅长消极思维。不擅长消极思维或消极思维在大脑中不兴奋,学生就不会形成逆反心理。
3.培养学生的优秀性格
培养学生大度、包容、闻过则喜、虚心的性格。
二、从教育者角度解决逆反心理
1.保持冷静
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教育者要保持情绪平和、冷静,不要被孩子的情绪、言行带偏了。
2.采取正确的教育行为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欣赏和肯定;至于发现孩子说错或做错的一面,不立刻在现场进行责备和批评,要离开现场后在其他时间和地点把孩子缺少的知识补上;与孩子交流要以愉快开始,以愉快结束。
3.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关系大于一切。
关系好了,一切都好处理。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逆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阻力。
即使出现了逆反,也不要着急,沉下心来仔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核心因素,牢牢把握住情绪和知识这两条主线,在调情绪和补知识上深耕,逆反一定能手到擒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