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的召唤,昨晚上做了一夜印度的梦。醒来后忍不住在微博里记录了当下心情:
我不知道有些事在心里埋下了如此深的根,不知道谁把它们种进了梦里,栩栩如生。
原来我以为遥远的,忘却的,不过是换了个时空生长。
曾经两次迷上印度。
第一次是零七年,看了几部女主很美的印度电影,突然就迷上了印度女人的首饰风格,觉得她们鼻子上的环简直太酷了。为此,我甚至特意跑到中山路一家首饰店打了一个极小的鼻洞,买了根极细的鼻钉穿上,自我感觉完美。可惜好景不长,臭美了几天,拍了几张照片后,在某天清晨洗澡的时候,鼻钉因为太细不翼而飞,楼下商场逛了一圈也没找到一样细的鼻钉后,便让那个鼻洞自生自灭了。这一段至今想起来仍是匪夷所思,鼻洞这个东西我是怎么迷上的,现在再看影片虽然也觉得美,但定然是不会亲自尝试的,可能小时候还是更喜欢些类朋克的东西,有点想法,就喜欢在自己身体表面做文章。
第二次是一四年回国后,买了本吴苏媚的《去印度学倒立》,此时印度变得更立体了,好像是通过别人的故事长在了心里,成为了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吴苏媚是个苏州女子,从《花溪》的时代看过来,她的文风也与从前完全不同了。这些年她独自跑了很多地方,中东,东南亚,印度,并写了多本好看的游记,以前那个喜欢写小情小爱的菊开那夜,变成了一个睿智的修行者。她的每一本书我都有买,地方各有各的神奇但唯独印度她写的最为精彩。可能像她自己说的,印度对她来说最为特别:
每次和朋友聊天,我都说,我要回印度。从来都用回字,因为觉得我的灵魂在印度。其他国家,我不会用回字。印度真是不一样的。积累了三年的思念...虽然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思念,也没有特别的事情,就是觉得印度的灵性氛围,是最舒适的。那里充分地容纳了我的不讲究,对生命所有事情的不讲究。
在吴苏媚的眼里,书里,印度像是个有趣善良的人,她把印度写的神奇又兼容并包,还是个洗脑洗刷欲望的好去处。去过一次的印度后,她便心心念念魂牵梦萦,印度仿佛成了灵魂的故乡,让人平静,让心有了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这跟我们平时听到的印度几乎是两个极端。在新闻里那仿佛是一个充满贫民窟的地方,而且危险系数极高,感觉动不动就会碰到强奸或者抢劫等各种不靠谱的事情。如果我没看过吴苏媚的书,应该也会被这些消息吓到,对印度避之不及吧。
然而接触的顺序一颠倒,内心的天平就很难被倾斜了。能爆出来的新闻永远是少数,我相信更多的是善良有趣的人。毕竟人家姑娘曾独自一人去过,且深深地爱上了那个地方,还把那种爱写成了一本书,这怎么看都更有说服力。
我看过的游记几乎都是吴苏媚微博里推荐的,她极为喜欢奈保尔,游记里尤其推崇他的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受伤的文明和百万叛变的今天。我准备买来看看,也推荐对印度有偏见的人都看看,顺便看看吴苏媚的《去印度学倒立》,她在其中写禅修经历的那一段甚是精彩,出现了各种前生今世的画面,到达了一种忘我的内观境界,令人忍不住心驰神往。
更何况印度还有我的男神阿米尔汗,他对自己国家独特的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性地研究和演绎,恐怕超越了许多名导名演员。在许多导演开始转向商业市场的今天,阿米尔汗依旧不紧不慢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制造着印度电影的传奇,每几年一部的佳作也证明了:如果你真正地思考过,揭露过,并充满想象力地表达出来的作品,是能够不分国界地引起共鸣,并且不会陷入僵局没人看的。
每一个国家都有漫长的历史和数不清的故事。在没有了解它们之前还是先不要评判,不要被新闻蒙蔽,不要一竿子打死一国的人。等仔细地读过关于它们的书,看过它们的电影,见过它们的人,看过它们的风景后,再来表达爱恨,也不迟。
吴苏媚在旅行中邂逅了她的英国爱人,并终于第二次踏上了印度之旅。而我的印度之旅不知何时才能成行,毕竟去印度这种地方修行,自古以来都是需要极大缘分的,看玄奘等一众佛教大师就知道了。现代去印度修行过的据说有乔布斯,还有歌手莱昂纳德科恩等等。这需要耐心,需要智慧,还需要强烈的自我认知的欲望。当然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要有缘。
希望我跟印度,能有缘,只一面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