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等侯的时间,我看到一则信息,说中产给孩子的兴趣培养往往不太成功。
原因是负担不起孩子兴趣养成后的支出,或者所培养的一技之长,今后不再是特长。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弹钢琴,小学班级老师一问谁会什么乐器,举手的一大片,里面尽然还有十级的,十级后呢?要参赛要练习,要找名师,到了初中高中立马就荒废了……
而骑马,高尔夫就更不用说了,骑马后期要养马吧?要出国比赛吧?这费用海了去了!
其实归根结底中产的底子还无法支撑这些兴趣背后的付出,我们往往以为孩子学了这些就可以有一张跨越阶层的通行证。
在我看来事实是,真正的几十亿身家的家族寻找的大多也是同等上亿身家的亲家,生活方式的不同必然会让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出现分岐,因为价值观不一样,你会觉得十块錢的水已经很贵了,但别人平时喝的就是一百多一瓶斐济斐泉水。
人生来不平等,不用感慨別人的生活,向往无罪,但人大多数的痛苦来自求而不得,或者是向谁去证明自己,去设计不切实际的目标。
其实一个人目标达成不是看表面目标,比如你的目标是今天赚够500万,但往往你去深纠一下,可能有很多细分感受,比如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如看到别人有了什么你想去攀比,又比如孩子的教育培训需求,但这些需求又有哪一部分是真实的?
国外很多人说中国人只喜欢钱,但不会用钱,也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其实只因为在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国人大部分祖辈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后代吃饱穿暧巳经耗费了全部的心神,基因已经刻上了钱=生活的全部。看看盛唐文化,中国人其实是擅长享乐的,一个物质富足的社会,最终也诞生了90后00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现实的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了基础的选择权,一山总比一山高,当不平等被抖音,视頻号呈现的纤毫毕现的时侯,人们又开始新一轮的鸡娃,所谓的素質教育开始上了日程表,但这些素质教育家长一定要清楚,兴趣只能是兴趣,和特长天赋无关!
孩子的天赋能力一定是可以给孩子带去心流体验的项目,可以专注其中,不会受任何外界打擾。希望每个孩子可以向着自己的热爱前行。生命不长,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世界上也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到终点。偶尔看看风景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