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I
what:通过用词改变3步法改变对话结果。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因为不当的用词使得场面变得尴尬甚至成为战场。
每当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的时候,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我们的言语会对他人和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说了那些连我们自己都伤害了的话,当场我们却意识不到。
你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吗?
通过作者仔细的探索,她发现了一个直接的导火索,那就是——我们选错了词用错了词语,却浑然不知。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我”和“你”这两个词的运用。比如像书中的例子一样,本来想要表达的是“我需要休息一下”,结果却变成了“你是一个讨厌鬼”;本来要表达的是“被打断真让我沮丧,思路被打断都不知道说到哪儿了”,结果却变成了“你太粗鲁了!你老是打断我”。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总是选错词、用错词”这种状况对症下药呢?
在这里,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我将其提炼出来以供大家学习:
how(方法如下):
1、意识到。意识到自己用了什么词语。比如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的选用,比如“我”“你”“你们”“我们”。
2、心里替换作比较。思考一下如果替换成其他词词语会是什么效果。
比如在例子中的由于受打扰而表达的“你是一个讨厌鬼!”换成了“我需要休息一下”,这样更换一下后带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又比如“我想要休息一下,你却不停大声喧哗,这样的你令我觉得很烦!”,不同词语,不同的顺序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3、重新说/再来说。选择更好的用词来重新说或者选择更好的用词再说。
经过第二步心里的比较之后,我们会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说的到底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这样说(why)?如何说更好(how)?
最终我们可以对已经说出的话做出解释,比如:“你是一个讨厌鬼!哦,我的意思是我想要休息一下,这样的你吵到我了”。
又或者想好了再来说:“我想要休息一下,这样的你吵到我了”。
why(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说呢?):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样做和不这样做具体有什么样的差异。这里我来解释一下:
1、这样做的好处:
首先,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我们能清楚意识到自己每天所说的话是要讲究方式方法、遣词造句的。我们能真心发现不同用词用语、方式方法所带来的不同。
其次,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我们能真正说到我们真正想说的话。所谓清楚意识到,能做到这点,最大的一个差异就是我们有清楚的选择比较再做出选择。就好比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大家想下自己是怎么意识到自己买贵了,或者买便宜了呢?是的,最好的情况就是货比三家。所以,我们通过这样做之后,我们可以做出经过慎思的比较后的选择,而不是以前那个没有经过慎思后的比较前的选择。
最后,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我们要么发现我们错了,做出了最快的补救,或者我们还没说出口,就先发现自己想错了,于是及时说出了得当的话语——我们真正应当选用的话。
2、不这样做的坏处:
不这样做的问题就正如刚才所说的好处的相反:
首先,意识不到词不达意或句不达意。
其次,说不到真正想说,造成理解偏差,丧失了沟通的意义。
最后,要么没有在说错前即使止住,要么说错了也不再补充说明,导致误解的积累加深。
什么时候不适用呢?只要说话就会存在用词用语的问题,除了那些沉默是金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方法都很实用。
A1
a1引导:
请回想下近来与人沟通不太理想(错误)的场景,结合三步法想想
(1)当时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用词用语,关于主语“我”和“你”的选用方面自己是否清楚意识到了后面所带来的后果?
(2)当时在使用主语“我”或者“你”的时候是否做了错误的选择?当时是怎么说的?
(3)如果再来说,你会怎么说?
a1案例:
才不久我与朋友去吃饭,我朋友选择的餐馆,结果不太理想。我表达了我的意见,结果他和我都不太开心。我是怎么处理的呢?
当时错误的示范:
当时我直接表达了我的观点:“你本来应该选吃那家汤锅的,那家汤锅评分又好,连锁店品牌值得信赖,而且价格也比较适中。结果你选择这么垃圾的餐馆,还不如自己在家吃呢。跟你出来吃饭简直没有意思,浪费哥时间和心情”。结果朋友非常生气,都不想跟我说话了,我也觉得很尴尬,毕竟,我不是那么在意过去错误的人,我其实只是想今后大家可以选更好的地方就餐罢了。
本来应当首先表达自己感受用“我”作为主语的情景,结果用了太多的“你”,没有更好的表达自己,反而变成了对朋友的批评和责骂。但是我说这些话的用意是表示希望今后“我们”可以做更好的选择,我所用的主语应当是“我们”的,结果却变成了推脱责任和责骂对方,变成了相当糟糕的一场沟通。
如果重新来过的话,我觉得我应当这样说:
我可以这样说:“我们应该选吃那家汤锅的,那家汤锅评分又好,连锁店品牌值得信赖,而且价格也比较适中。”
“可惜了,我们选择了这家餐馆,我想起来觉得真的很遗憾啊”(此处可以捶胸顿足)
“不过即使这样,我觉得跟你出来吃饭也是很开心的事,只美中不足的是咱俩选餐馆都大意了,不过我相信下次我们会选得更好,偶尔遇到一两次差的餐馆,也很正常啦!”
1、意识到。意识到自己用了什么词语。比如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的选用,比如“我”“你”“你们”“我们”。
这里我在说之前意识到自己主要的目的是表示今后大家尽量慎选餐馆。所以用了更多的“我们”来促成合作。
2、心里替换作比较。思考一下如果替换成其他词词语会是什么效果。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将之前因为抱怨而说出的违心的话改成了“不过即使这样,我觉得跟你出来吃饭也是很开心的事”,效果比之前的抱怨朋友更好,毕竟我真正应该抱怨的是餐馆啊!
3、重新说/再来说。选择更好的用词来重新说或者选择更好的用词再说。
整个过程比起之前的过程好太多了,最重要的是因为选用了更好的词语句子。
A2
a2引导:
或许过去有许多做的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更重要的将来会怎么做。你可以开启一个新的场景,计划继续通过新的一次交流弥补修补之前失误的谈话,或者写下你的一旦就,对需要预防的场景做出准备。你准备做什么呢?
请写出下次跟朋友在一起可以改变的沟通用词,比如在批评的时候将更多的“你”改成“他”,在赞美的时候将更多的“我”该成你,在合作的时候将更多的“你”“我”改成“我们”。大家还能想到什么有用的例子呢?
上次...,我与...谈话的时候,我说..
我觉得下次我可以这样说...
这样说比刚才那样说的更好处是:
a2案例:
上次我跟朋友出去看电影,我与他谈话商量看什么电影的时候,我说:“我最近听说那个《女儿国》啥的比较好看,走去看嘛”,结果他没有甩我。
这周末我准备再电话邀请朋友去看电影。我准备这样说:“哥们儿,咱俩好久没有一起去看过电影了,最近有部好看的片子《女儿国》,我挺想跟你一起去看的,你应该也喜欢那种类型的片子。要不咱们一起去看如何?”
这样说比刚才那样说的更好处是:表明了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表明了替对方着想,铺垫了后面的邀请。但是上面的说法像是要挟,潜台词——只要我觉得好看的片子, 你就得陪我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