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学是什么?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作者首先通过非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解释了当前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困难。当我们问出“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一般是基于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是功能与特性。
从文学功能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文学的目的与作用,而此时已偏离了原问题,而变成了分析,甚至需要论证读者为什么会对文学产生兴趣;从文学特性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文学区别与非文学的特征,是否存在某种根本的、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特征?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很多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甚至大于与非文学作品的差异。
作者又引入历史的视角去观察文学。他说,文学这个现代概念被提出不过200年。而如今在普通学校和大学的英语或拉丁语课程中被作为文学研读的作品,过去并不是一种专门的类型,而是被作为运用语言和修辞的经典学习的。换句话讲,过去不被当做文学的作品,现在被当做文学解读,这种混乱怎么能回答我们——认为的文学本应存在的某种固有特征呢——的问题呢?所以作者,这时就下结论: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权威们认定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
但这个回答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它只是把问题变成了“在我们的文化层面上要把一些东西看作文学会涉及什么?”
二
作者用下面的句子做了一个思维实验,
我们围成一个圆圈跳舞、猜测,
而秘密坐在其中知晓一切。
这个句子,我们可以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不同的含义,比如它出现在广告里或者灯谜,它不仅是明白的、一目了然的,而且也有特定的目的或功能。这时我们发现当这个句子存在于固定的语境中时,我们并不会认为它是文学语言;而当它是独立的,脱离了语境,脱离了目的与功能时,它就会引发我们的某种关注与思考,这些文字之间有什么联系,企图告诉我们什么?
对于这个思维实验,作者总结关于文学,这类思维实验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它们说明当语言脱离了其他语境,超越了其他目的时,它就可以被解读成文学(当然它必须具备一些特殊条件使它能够对这种解读做出回应)。如果文学是一种脱离了语境,脱离了其他功能和目的的语言,那么它本身就构成了语境,这种语境能够促使或者引发独特的关注。
从上面的思维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仿佛有某种抓取读者眼球与关注的魔力,这种魔力,作者把它称为“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我们可以把文学叙述看作一个较大种类的故事中的一员,是“叙述性文本”。它的话语与听众的关系在于它的“可述性”,而不在于它所要传达的信息。既然对话是双向的,为什么我就要配合你,和你对话呢?这时作者说,文学的合作原则是超保护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在经选择的过程中,经历了出版、一版再版,读者是确信这部作品是值得一读的,也希望在阅读得到某种意义或影响,即使文本中某些话语、段落晦涩难懂,也愿意将阅读进行下去,这就是作者说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三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文学的很多模糊的话,作者开始着手总结了文学5点本质,分别是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突出这个词很难直观理解,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文学是语言的卖弄”,文学要你关注声音模式(韵律)或其他语言结构;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他指出文学是要读者更倾向于在文学中寻找和挖掘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或者说主题与语法的关系,努力搞清楚每个成分对实现整体效果所做的贡献,找出综合、和谐、张力或者不协调。
(3)文学是虚构。文学中,不仅人物、事件、情节是虚构的,时间、空间也都是虚构的。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这个概念很抽象,我先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一下,然后我们来看理论家是怎么去解释。
我的解释:审美对象就是用于统一形式与内涵。比如一幅画,色彩与搭配是它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表现方式让我们去这副画的整体性,以及进一步去了解这副画要表达什么,即这副画的内涵。简单讲,就是要从形式中读取内涵,从而实现作品的统一(因为形式是作品的一部分,内涵是作品的另一部分,而形式与内涵一同构成了作品)
专家解释:现代西方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曼努尔·康德的理论,认为美学就是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尝试,是沟通一个由力量和庞然大物组成的世界与一个由理念组成的世界的尝试。审美对象,比如绘画或者文学作品,通过把作用于感官的形式(色彩、声音)和精神的内涵(思想理念)融为一体来实现把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审美对象,这是因为在暂时排除或搁置了其他交流功能之后,文学促使读者去思考形式与内容相互间的关系。
(下面作者又挖了另一个坑——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句话的意思是:作品没有外在的目的,比如为了卖钱;而作品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作品内容与形式要配合统一)
对于康德和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审美对象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们的建构具有一种目的性:它们之所以这样建构是为了使它们的各个部分都协调一致去实现某个目的,但这个目的就是艺术作品本身,是蕴含在作品当中的愉悦,或者是由作品引起的愉悦,而不是外在的目的。具体说来,这就意味着要认定一个文本为文学就需要探讨一下这个文本的各个部分对整体效果所起的作用,而不是把这部作品当成一个旨在达到某种目的的东西,比如认为它要向我们说明什么,或者劝我们去干什么。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自反性的建构。这一点相对容易理解。用作者原话解释即可:文学是一种作者力图提高或更新文学的实践,因此它总是隐含了对文学自身的反思。
四
以上讲了文学的特点与本质,最后介绍了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功能由于在政治与历史领域内广泛应用,所以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作者也只是简单提到了几点,比如身份认同培养、意识形态培养、社会安定等等。这里我们不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