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6日至8月24日,长达40天
初伏是 7月16-25日,中伏是7月26日-8月14日,末伏是8月15-24日。今年的酷暑来得早,许多地方持续高温,气温高达40℃,在室外活动容易中暑,甚至已经有发生热射病(重症中暑)送医抢救的案例!
那么,在三伏天该如何养生保健呢?
首先,是要顾护正气,祛除伏邪。“伏”,在中医学是有“伏邪”之意。若正气不足,则病邪潜伏于体内,伺机而发病。而人体的正气,是消除邪气,避免发病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论述。也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
因此,在盛夏三伏天,可以通过“天灸”疗法,提升正气,祛除伏邪。也可以在早上沐浴朝阳,晒一下背部,以温通督脉。晚上则以艾草沐足,疏通经脉。还要避免冰伏阳气,不宜在室外活动后大汗淋漓的时候用冷水冲澡、洗头,也不宜在运动后饮食大量冷饮,宜饮用温和的淡盐水或茶水,休息片刻再用温水沐浴。
其次是减少户外活动,避免中暑。“伏”也有歇的意思,即伏而不动,故有“歇伏”之说。在三伏盛夏,中午的室外地表温度可达40℃,若在室外劳作,务必注意防晒和补充水分,且不可长时间暴晒,以免中暑。经常户外工作,体质壮实者,可多吃西瓜。西瓜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有清热消暑之功。如果出现高热、大汗、大渴,则可能发生中暑,应立即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通风、降温、补液,并马上转送医院诊治。若高热神昏,呕吐,则可能发生热射病,务必立刻送医抢救!
三伏天的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汤水,泡发的食品,如木耳、银耳之类,若时间过长,容易变质,滋生病菌,会导致食物中毒。务必注意食品卫生与安全。
夏季也要保障充足的睡眠。不宜熬夜。中医学认为夏季以火为主气。要注意养心安神,不宜急躁,以免火热攻心。可以在室内做一些柔和的运动,如咱们的气血调理的早课、八段锦、瑜伽,禅坐之类,修养心身,舒缓情绪,改善体质。
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
西洋参是夏天最好的补气药之一,是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很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很有利
不吃冰饮、雪糕,冷粥。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朋友们,记住了哦!
另外,要吹干头发再睡。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可以不吹干、擦干头发就睡,但实际上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