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实际的或政治的目标,他不只是一个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哲学他曾说,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这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即由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都是思考体系,转向了“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
在实际的政治方面,没有一个哲学家比他的影响力更大。到1840年代中期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朋友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很大贡献。除此,二十世纪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其他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形成也有贡献!
唯物论
马克思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
他与黑格尔所说的世界精神很不一群。黑格尔指出,历史的发展是受到两种相反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的驱动,因为这种紧张关系后来一定会被一个突然的改变消除。马克思把这一理论进一步发扬,但他认为黑格尔的理论有本末倒置之嫌。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马克思还提出了基础和上层构造的概念:他把这些物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将社会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称为社会的上层构造。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基础与它的上层结构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否认这种互动关系存在者,即是“机械论的唯物主义者”。也因此称马克思他认为社会基础与它的上层结构之间有一种互动的辩证关系,才称之为是一个辩证加唯物主义者。
社会基础又分成三个阶层:即“生产条件(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心如气候、原料等。)”、“生产工具(设备、工具和机器等)”和“人”。
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现代人的思想、道德尺度与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别并不是偶然的。
阶级斗争
马克思说: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马克思认为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彼此之间都会有冲突存在。在奴隶社会,这种冲突存在于一般人和奴隶之间;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存在于封建贵族和农奴之,后来存在于贵族与一般人之间,在马克思时代即中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于资本主义和工人(无产阶级)之间。
马克思曾专心一意地研究人在工作时所发生的现象。即工作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心灵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这是人手与人心的一种互动关系。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厂制度中,工人实际上是为另外一个社会阶级在做牛做马,把工人的劳动成果及整个生命都转移给了中产阶级。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一篇共产主义者宣言。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欧洲出现。
无产阶级开始要反抗了!号召全国的劳动工人们团结起来,推翻现有的社会。
在有些地方许多人仍生活在非人的情况下,继续制造各种商品,让资本主义者更加富有。马克思称此为剥削。
所谓剥削就是资本主义者把工人工资和其他生产成本,从销售价值里扣除后的剩余价值(利润),本来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却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这就叫剥削。
马克思主义造成了社会上很大的变动,改善了社会上不人道的现象。
马克思一生的最后三十四年是在伦敦度过的。他于1849年迁居到那儿,并在1883年去世。在此前一年即1882年达尔文在伦敦近郊逝世,葬于西敏寺。
恩格斯说:达尔文创立了有机物进化理论,而马克思创立了人类历史进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