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素养”,从小学教育开始

科学素养(质)

        今天的《科学素养:班主任应为与能为》,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首先,主讲人李鹤龄老师是一位77岁高龄的老前辈。他讲课口齿清晰,精神充沛,真是令人钦佩啊!他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激励着我。77岁的老人尚且能不停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我们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颓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呢?其次,我又收获了新的知识:李老师从班主任职责,从学生天性、反馈,国家“双减”政策,时代大变化,中外教育方式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班主任的应为。从计划支持,辅导支持,阵地支持,活动支持,家庭支持,根本支持方面,细致入微地诠释了班主任的能为。

     

这学期开始,我打算这样做:

        一、把科学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计划。

      1.安排每两周开一次科学读书会,办一次“科幻画”作品比赛。

        2.请一名知识丰富的家长给学生讲讲马铃薯的生长及特性讲座。

        二、组建兼职的教育辅导团。

        发掘家长的特长,邀请他们做技术辅导老师。

        三、开辟出黑板报的1/3作为“科普角”,把观察到的校园里种植的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记录在里面。每周记录一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指导家长在家里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我打算从这几方面入手。

        1.和学生搞好关系,慢慢地由管理者变成陪伴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多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学生做朋友。

        2.认真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用330课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跟其他学科的老师多请教,多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多走访了解我们身边的有特长的家长。我国想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全民科学素养要很高,而科学素质的培养需要技术教育,也就是先要提高班主任的科学素养。

          4.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我国的教育是“嵌入式”教育,几乎没有研究,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学生从小接受的是自主性,研究型的科学活动,是探索式教育。也就是从小进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造成科学的中国,也只有小学教师可以负责。必先造就了科学的小孩子,方才有科学的中国。所以我们要想“科技兴国”,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从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开始,从培育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始,从当下出发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