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原爱的这段婚姻啊,怎么说呢,恐怕这会儿,越是热得烫手,越是烂得稀碎。曾经有多甜,如今有多恨,往日的夫妻成了今日的仇人。唏嘘之余,想稍微探讨一下婚姻这件事,如能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些许收获,自是最好不过了。
古往今来,婚姻大事、婚姻大事,婚姻之所以被称为“大”事,想来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未来人生影响巨大;二是婚姻这件事,就跟猜盲盒一样,难以捉摸。慎重之余又带有神秘色彩,过于伤脑筋,也难怪好多年轻人有点避之不及了。
想必大家对“影响巨大”这个因素没什么异议,浅聊几句古人云吧。“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古时候,一个男人入一行,是要做一辈子的,正如一个女人嫁人,也是一辈子的事情,基本上一个选择,就把一辈子的基调定好了,也就有了上述这样一句古人云。或许当时没说男怕娶错妻是因为,男人或许除了妻,还可以有妾,还可以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况且还可以忙事业。而女人一辈子足不出户,就这么一块小天地,也没什么所谓事业,真要嫁错郎,怕是追悔莫及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男女可能都没那么怕娶错妻、嫁错郎了,因为都可以忙于事业,也都可以选择离婚。但真要结了婚再离,其实没那么容易的,这不仅仅是换个人一起生活,很可能是要改变你所有未来的规划,还要处理所有共同的问题,比如房子、车子和孩子,这还是在能和平离婚的前提下,如果一方不同意,就更难了。所以,其实现而今,无论男女都更怕娶错妻、嫁错郎了。婚姻大事,这事大之程度,未减反增了呢。
再来说说这层神秘色彩。从心理学上来说,有个爱情模型,相应地也有婚姻的不同类型,说完美的爱情呢,该有三个构成因素:亲密、激情、承诺(如下图的爱情三角论),而婚姻呢,也有不同动机,如经济、繁衍、爱情。由于各种动机的占比程度不同,婚姻就分为了爱情型、功利型、分工型等等不同类型,太理论不一一细说了。但其中有一项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很有意思,研究结论说,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地减少,与此对比,由父母之命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
从理论说回现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因为爱情走向婚姻殿堂的夫妻,有很多在经历了七年之痒之后,渐渐分道扬镳;而那些通过“介绍”或者叫“相亲”走到一起的夫妻,好像离婚率更低一些,平平淡淡中过得稳稳当当,甚至还演化出了一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相扶到老了。我想这里面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方面就像前面提到到激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下降;另外,“相亲”相比“相恋”虽然俗了点、土了点,但也有好处——门当户对,又清醒理智。
至于“门当户对”,大家不要一听到这个词,就表现出对封建、对俗气的鄙夷,换个角度想想,门当户外,是不是可能家境相似,也意味着相互之间更平等;是不是可能习俗相近,也意味着生活中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是不是可能三观更合,也意味着更好地相互理解?
理智清醒,就不用说了吧,至少没被“爱情蒙蔽了双眼”,没被“激情冲昏了头脑”,至少能客观地考虑一个人的品行、能力、担当,而这些恰是一个人面对婚姻时要考量的对方的“最短处”,是能否维持婚姻稳定的重要因素。
那是不是说相亲就比自由恋爱好,就得选择相亲了呢,别误会,真没这个意思。爱情是美好的,哪怕是如《焦虑的人》中艾斯特尔那样有名无实的精神爱情也是美好的回忆,即便有些爱情是苦涩的,可苦涩也不代表不美好。只是想说,要结婚的话,除了爱情,还有一些事情也是要考虑的。比如双方是否平等,不一定方方面面都一模一样,但起码在观念里,两个人是平等的,相比别人入豪门的难言之苦,郭晶晶就活得敞亮得多,为什么,夫妻二人平起平坐是也。还有两人是否三观一致、性格相合,这就不必多说了吧,如果一个人觉得雷锋是大大的好人,另一个觉得雷锋是大大的傻子,恐怕是少不了吵架和相互鄙视了。再就是两个人是不是“好人”,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的“最短处”在哪儿,这其实也是最最重要的,岁月的长河中,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纷乱琐事,蚊子苍蝇在你耳边没日没夜地嗡嗡嗡,可是比一朝房梁塌了一块还要更让人闹心的,如何挨过这年年月月日日时时的琐碎,靠的其实正是双方的包容、责任、品行、担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愿你在那些好看的皮囊里,又挑选出了那个有趣的灵魂^_^~~,向着美好生活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