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本也 去恶末也
周三听李光远老师《大学通讲》第三课,振聋发聩,金声玉振。尤其老师对“复性,本也;去恶,末也”的阐述,久久回旋于耳。
复性是本,去恶是末。王夫之曰:“明明德”者,君子作圣之全功,以存理为至;“新”者,自治、治人之合德,故以遏欲为急。明明德于天下,岂能令民之行著习察于天理之微密,但不为人欲所陷溺,斯得矣。君子所与民同功者,此而已也。己德民情之有本末,而为学之本末亦分焉。复性,本也;去恶,末也。
去恶,仍然是在经书学习中的一个末而已,就是一个个枝枝叶叶。
既然是枝枝叶叶,就不是主干,就不是主流,就不是主导。他不是主要方向,所以去恶我们看到是末哪个是本?我们更应该用力的是复性。所以我们去好好地读经书,不要执着于末。就好比:我到底能不能吃肉,我感觉吃肉不好,但是呢我又想吃肉,我又戒不了这个肉。那怎么办,那你吃就行,为什么你强迫你自己去吃与不吃,这是在一个强大的“我执”中。应该是去明明德,真是不吃了,那不吃了就行了,那你在纠结这个事情干什么?就如同这句话“去恶,末也”这是细枝末节。当你把你自己的身体养好,比吃肉要重要。
当把你的心灵拯救了,等于把你的心放松了,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吗?千万别在这些枝枝末末上这个反复沉溺、纠结纠缠,要好好的去明明德,好好的去学习,给自己一条生路,让自己活得好。我们要一路猛进,朝着这个“明明德”复性前进!
说起自己,真是可耻丢人啊。嗜烟喜酒,数戒不止,原来还是一个“贪”字作怪,贪杯、贪酒、贪烟,贪嗔痴慢疑啊。怎么办?按李老师讲的去做。
偶然想起唐朝韩愈的学生李翱所作的《复性书》来,于是翻出来读一读,很受用。分享两段给大家:
“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於极也。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易》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後天而奉天时。天且勿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此非自外得者也,能尽其性而已矣。子思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於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安於和乐,乐之本也;动而中礼,礼之本也。故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闻佩玉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听言行,循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道者至诚而不息者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皆可以及乎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惑耶?
“昔者圣人以之传於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其心,三月不违仁。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其所以未到於圣人者一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馀升堂者,盖皆传也,一气之所养,一雨之所膏,而得之者各有浅深,不必均也。子路之死也,石乞孟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由非好勇而无惧也,其心寂然不动故也。曾子之死也,曰:「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此正性命之言也。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於孟轲。轲曰「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於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惟节文、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