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外地人管这种过场叫什么,我们陕西人管亲人去世送终,娶亲之类红白大事,孩子满月订婚之类的小喜事的场面统称叫过事。
年少时,只知道过事是很麻烦的事,过事时主家每天家里都会有很多人,大家没事的抽烟喝茶谝闲传,等待总管安排活路。可不要小瞧这个大总管,这个角色可是过事时主家的主心骨,主人因为悲伤或者是高兴,加之来往的客人众多,主人根本没有心思安排具体事宜,因而每家请到的大总管,协调调动处理场面的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事过的质量好坏与否,以及人们口中对主家过这事的评价,这也直接关系到了主家的脸面。中国人么,怎么样都能忍着,就怕在熟人亲朋面前丢脸,如果这件大事让他丢了脸,那真是比骂他还让他难受。
我家过第一次事是哥哥娶亲,那时少不更事,根本体会不到父母为这事所费的心血和辛苦。只是感觉家里有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父母每天都忙碌起来,一天几次的去街道采购,回来后就凑在一起不停商量着事.,简直比过年时候还要隆重。而我和妹妹也不能闲着了,一会妈妈让打扫卫生,一会儿又让我俩去给门窗上贴红喜字,我们俩忙活的两脚不沾地,腰断腿疼的,可是想到哥哥马上就有媳妇,我们马上就有嫂子了。心里不由得涌起莫名的兴奋,浑身都充满了力量。那几天家里其实很乱的,没经过事情的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很烦,亲戚和父母的朋友来了许多,把家里各个角落塞的满满的,到处都是人和嗡嗡的说话声,我连个坐的地方都找不到,可现在才知道,来的客人越多,父母越高兴,脸上也越有光,因为过事人气旺,说明父母为人处世不错人缘好啊。
娶亲的早晨,一家人都起来的特别早,哥哥穿上全新的衬衣西服,在他四个发小的陪伴下,带着婚车队直奔丈母娘家,留在家里的主客们,在洋溢着喜气的空气中,喝水聊天等媳妇进门。翘首以待中,大门外边响起来热烈的鞭炮声,大家潮水般涌向门外,都想一睹新年的花容,载着新娘的车已经停在了门口,可是伴娘却锁着车门不让新娘下车,媒人好一番软磨硬泡,甩出了无数个红包之后,车门总算是开了。哥哥抱起媳妇就跑,把老婆安稳的放到婚床上,这个媳妇总算是娶回来了。
轮到我们当主角过事时,却是给父母送终。从父母闭上眼睛开始,家里就一片忙乱,家里家外都被白色所覆盖。白色的孝衣,头缠白纱垂到脚跟的孝布,白色的对联,白色的门,也许只有白色最为纯洁宁静,为离去的亲人铺起通向天堂的路。找总管,通知亲友,这些事全靠隔壁四邻,离得近的亲戚朋友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了来。心情悲痛,食不甘味,哀乐声悲伤低回,响彻云霄,闻之让人更加的痛断肝肠,脑海里不断闪现着亲人昔日的音容笑貌,心更痛脑袋更乱。但也得强撑着招呼来客,敬上烟茶略做寒暄。因为早已懂得能来的都是念着旧情的朋友和血缘亲戚,自己也从心底感激他们能来,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慰。这样的麻烦事,父母一生经历许多次,他们却不辞劳苦,毫无抱怨。而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只是送他们离别这个世界。那些形式或许是有些冗长,繁琐,那燃起的每一缕缕香烟,那泼洒在地上的一杯杯酒水,那一遍遍的跪拜叩首,那一声声的唢呐呜咽 ,那一双双红肿的泪眼。或许,只有通过这些缓慢而隆重的仪式,我们才能感受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辛苦,为我们呕心沥血辛劳的一生,我觉得那是一个总结,更是一个纪念,毕竟人在这世上走一遭不容易。至亲至爱的人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陕西人过白事的时候,许多人家都会叫了秦腔自乐班,祭奠迎饭等程序完毕之后,苍凉高亢的秦腔就响起在关中地区的某个庭院里,唱的多是些吊孝祭奠类的剧目,演员演的唱的哀怨动情,观众看的愁肠百转,也只有秦腔这样雄浑而婉转的唱腔,才能烘托这人生死的大事,也让在黄土地上笑了哭了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在乡音里安然上路吧。
茶水不停的倒,香烟不停的抽,饭菜不停的撤,或许是有些浪费,但这也是没法的事,谁让咱们的血统里早已渗透了对生死大事的重视和敬畏呢?非如此隆重场面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是偶然,去是必然。愿你我都能尽情过好这其中的过程,如此,便已很好。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