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 5.19 为啥总是“焉得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如何?”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这人怎么样?”孔子说:“算忠心了。”子张问道:“算仁吗?”孔子回答:“不知道,仁在哪里?”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走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又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又跑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洁身自好了。”子张问道:“算仁吗?”回答说:“不知道,仁在哪里?”

论语-公冶长 5.19

论语里面孔子的学生问了很多次“仁矣乎”,但几乎没有人被孔子评论为“仁”。这是为啥呢?

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到底是为了完成每天论语学习的任务,还是真的学习论语有所感触,或者只是为了用持续的输出吸引粉丝?

看的人肯定不知道具体原因是哪个?最有可能清楚的人是谁呢?那估计就是我了,因为所有的想法来自于我的大脑。之所以说是最有可能清楚,而不是最清楚,是因为有可能我的内心有一些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想法存在。

看了这篇文章点赞的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真心觉着我写得好,还是觉着写出了你没想到的地方,又或者是为了完成点赞获取简书贝收益?

这个答案最有可能清楚的人只有点赞的那个人。而且点赞之人相互之间也是不清楚原因的。

这就是那句通俗的话“知人知面不知心”。

“仁”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同样只有当事人清楚,外人怎么可能知道呢?所以,孔子说“焉得仁”,这是非常自然的事,说明他没有不懂装懂,他只是说出了自己明白的事实。

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该经常问问自己,对于知识、道理的掌握,我们是不是真的懂了,有可能只是自我评价过高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