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公孙长第五|十八) :仁在于心,不单在于事。动机、过程、结果都没有私心,可以曰仁。

仁在于心,不单在于事。动机、过程、结果都没有私心,可以曰仁。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也不见他有愠色。交接时,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这人怎么样呀?”

孔子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算得上是仁人了吧!”孔子说:“单这一事只是为忠而已,其他我不知道呀!哪得为仁人呢?”

子张又问:“崔杼弑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一般。’于是又离去,又到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一般。’于是又离去了。这人怎么样呀!”

孔子说:“可算是清了。”子张说:“算得上是仁人吧?”孔子说:“单这一事只是为清而已,其他我不知道呀!哪得为仁人呢?”

【注解】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官名,上卿执政者。子文,芈姓,斗氏,名谷于菟(tu二声)。

2、三仕三已:仕,出仕任职。已,去职,具体原因有两种解释,一是子文自动让贤;二是子文被罢黜。

2、崔子:齐大夫崔杼。

3、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

【学习】

钱穆解,仁是全德,就是完人。简单来说,动机、过程、结果都没有私心,可以曰仁。孔子是个道德完美主义者。

我们先说令尹子文的故事。

子文,芈姓,斗氏,名谷于菟。斗子文是楚国身世传奇、政绩卓著的令尹。《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子文是私生子,幼时被丢弃于云梦泽,结果一只母虎叼走,喂之以乳。楚国人称“乳”为“谷”,称“虎”为“于菟”,所以收养回来后,取名斗谷于菟。

史料记载,令尹子文勤政清廉,律己恤民,热爱祖国,是先进、开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子文当令尹时,三仕三出,成为一段历史佳话。但这“三出”是子文推贤让能,还是被罢黜,有不同的说法。朱熹、张居正、华杉等老师都解释为遭当局罢黜。

但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史料似乎无记载。只能猜测推理下,我们从楚国君主身上找答案。令尹子文执政时间,是从楚成王八年到楚成王二十五年,跨度十七年。楚国是个什么情况呢?楚成王是弑杀其兄楚堵敖夺位,可以想见楚国内政是混乱的,而当时正是齐桓公王霸天下的时候,两国时有兵锋相交,可谓内忧外患。

楚成王可不是个昏君,即位后布施恩德,一方面诸侯修好结盟,另一方面同时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终为千里之国。可以想见,雄主楚成王当急需用人,应该不会在十七年内把一个宗庙栋梁装了拆,拆了又装,每两年就搞这么一次(抛去新令尹过渡时间)。所以,我认为是子文推贤让能,以国事为先,不计较个人得失。

究这宗历史谜案,主要是想搞清楚子张和孔子对话的真实含义。

子张说:“子文,三为令尹,三去职,每次交接工作时,都把旧政详细告知新令尹,任时不见其喜,去时不见其愠。”

如果是遭罢黜去职还能如此,那就相当难得了。相当于邓小平三起三落,不喊冤,不埋怨,宰相肚里能撑船,始终以大局为重。

如果是推贤让能,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客观冷静,既为公也为私。三国时期有大量的这种推贤让能,比如徐州州牧陶谦让位给刘备,既是诚心让贤,也是形势所逼。乱世之中兵家要地徐州那就是一个炸药桶啊,自己搞不定,没有办法。

推贤让能的说法还有一个佐证就在令尹这个职位特点上。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

子文长于政事,短于军事,而楚国成王时期多征战,所以只好相机让贤。史书记载最后一次让位,是子文年事已高,据理力争让给了作战有功的弟弟子玉,背景是齐楚城濮之战。但子玉败了,败得很惨,羞愤之下自杀谢国,这也反证了子文确实不善军事,人都看不准!

当然,也许两种情况都有,但不管是什么情况,都是对国家负责,对百姓负责。所以孔子说:“这是忠。”但算不算仁呢?孔子说:“我不知道。”因为如果是凶局之下的推贤让能,此举背后还是有可能有“私”的考虑成分。

我们再了解崔子的故事。

崔杼,姜姓,崔氏,名杼,又称崔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子因齐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并且将赐予自己的帽子赠与他人,便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为主,即齐景公。可见这人权势熏天还有点小气暴烈。

晏婴就是这个时期的人,遇到此种弑君之事,也没有办法,只能抚尸痛哭以示抗议,尽臣子之礼。晏婴名望很高,崔子不敢动他。

陈文子,名须无,即田文子,齐庄公时大夫。陈文子看到崔子弑君也很愤慨,虽家财万贯,终无力讨贼,于是弃禄位而去他国。结果跑了几个国家,发现他国执政大臣都这个德性,非常失望。

文子跑去他国想干嘛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想去他国执政,借机兴兵讨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避祸。到底是哪种情况呢?都有可能,文子史料寥寥数笔,无从考证。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不屑于同流合污,这种品质叫“清”。

孔子说,仁在于心,不单在于事。如果有私心,不管事表现得怎么样,到后来都不免怨悔,非仁者所为。所以,这两个人不确定是不是仁人,是不是纯乎为公理而为之。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不但别人不知其心,就是连自己可能都不知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孔子没法给“仁”下定义,后世无数人在下定义,下了几千年也没讲清楚?因为到底“仁”还是“不仁”,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不可能完全知晓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