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原创性。在这里我们主要来认识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和中和思维。其中象思维的运用广泛而具体,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中医学就是象科学。象思维的第一种方式是形象思维。就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中医学对五脏形态的描述,心似倒垂未开的莲花,脾扁似马蹄,肾状如豇豆等等。再如有的中药是以象来命名的,人参就是根的形象很像人形;有一种植物全身有白色的茸毛,很像白头老翁,这个药就叫做白头翁。形象思维还善于观物取象,进而进行取象比类。如自然界的风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所以临床上凡是具有动摇、震颤、病位游走不定的病症,都可归因于风邪;再如湿衣服在晾晒时有风就干得快,于是中医就有了“风能胜湿”的治疗思路。
象思维的第二种方式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上》讲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阴阳、太极、五行、八卦都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运用。太极阴阳鱼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交感互根、消长制约、自和平衡这样一个圆融和合的运动规律和统一整体;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类属性的动态功能之象,来对自然界事物以及人体脏腑功能进行类比的思维方法。如木在春季萌发,枝叶条畅,自由自在的生长,而肝的疏泄功能主升主散,肝性喜条达舒畅,与春之木气相像,所以取向比类将肝归属于木,与春季相应。无论是阴阳还是五行,都是从具体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中医诊法中切诊观察脉的形象称为脉象,脉象更具有典型的意象性,通过手指的触摸,充分运用意象思维来进行体会和描述。比如洪脉的形象是滔滔向指,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涩脉的形象是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就是用小刀来刮竹子的感觉。这些都是意象思维的具体应用,所以《后汉书·郭玉传》中说道“医之为言,意也。”
象思维的第三种思维方式是应象思维。《内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篇章叫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个篇名是说“天地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灵枢·五乱》中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是说人有十二经脉,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中国的地域有八大湖泽,而人体有奇经八脉。再比如以自然界的器物形象来描述五脏应时的脉象,《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这是与春夏长夏秋冬之气的生长化收藏相对应。
基于应象思维,人的生命活动效法天地,所以应当法象以行事。比如河道中水多,船才能走得顺畅,这叫做水能行舟。老年人以及产妇的大便秘结多是由于阴血不足不能润泽肠道所致。受到水能行舟的启发,所以取象比类,采用滋阴润肠通便的方法来治疗,称之为增水行舟法。 法象以行事也可以用在对药物的选择上。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当归的运用时说道“凡物之根,身半以上,气脉上行,法乎天,身半以下,法乎地。人身法象天地,则治上当用头,治中当用身,治下当用尾,通治则全用。”这是对当归用法的一个说明。吴鞠通根据三焦的特点,在《温病条辨·杂说》中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思路。
总之,中医象思维运用的非常广泛,所以学会观物取象、触类旁通、观象明理、得象悟道是学习中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