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一个人的家,对他自己而言,就像是一座城堡或者要塞。
当你疲倦了、难过了,家,也像是一个港湾,让人一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样子。
我们总以为,家是保护我们不受伤的堡垒,可以将可怕的噩梦阻挡在外面。
可有时候,对于某些不幸的群体来说,家,更像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今天,意大利公布了女性暴力案件受害的统计报告,其中显示:
在2017年的时候,意大利就有119名女性死于家庭暴力。
受害人不同比例的死于丈夫或者男友手中,其中还有女性死于丈夫或者男友或前男友的谋杀当中。
除了女性被杀案件之外,还有针对女性的家暴案件累计为17453起,是意大利最近五年来的最高记录。
惯性思维下,我们总是劝告人们出行在外要注意安全,外面的危险太多。
可是,我们都忘了,有时候,陪伴在你身边的人,也许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2
公益短片《看见淤青》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爸爸经常家暴,儿子从出生起,就不得不学会躲躲藏藏,逃避爸爸随时可能挥过来的拳头。
妈妈被打的场景,他看过无数次。
当他有了心爱的姑娘,他一遍遍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但很快,他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他的身体里仿佛住着另一个暴虐的人。
像他父亲一样,他动手打了妻子。
有了第1次,就有了第2次,第100次,第1000次……
在片子末尾,孩子用稚嫩的童音缓缓说道:
如果你希望我家庭幸福,我不得不泼你一盆冷水。
我会走上,和你一样的老路。
因为我,我的存在,就是暴力。
我希望自己没来过这个世界。
可我知道,妈妈爱我,她还是想生下我,她会为了我变成战士,把暴力说出来。
家庭暴力,是有“代际遗传”的。
经历过家暴、或者目睹过家暴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成长中,也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样虐待他的伴侣和孩子。
家暴毁掉的,远不只一代人。
3
家暴的范围,情人、老人、儿童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事》中,就记录了太多现实的惨例。
成都的葛长修夫妇开了一家麻辣烫店,生活比较富裕。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李素珍的生活。
儿子儿媳一生气就对着老人一顿毒打。
冬天,葛长修把风扇开到最大,对着母亲吹风,说她“身上臭”。
夫妻俩经常不给母亲饭吃,一把年纪的李素珍只能向街坊“讨点饭吃”。
邻居为此报过两次警,每次当警察赶过来时,李素珍都说,自己没有受到家暴。
她害怕儿子被刑拘。
一个冬天,没有食物的李素珍被活活饿死了。
邻居们起诉葛长修夫妇虐待老人。
面对着母亲的遗像,葛长修毫无愧疚:“我对母亲问心无愧。”
老人们总想着为儿女好,却不知道他们太过无私的爱,成了凶手逃脱法网的“武器”。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儿女殴打父母,或者父母殴打子女,是犯法的。
江西9岁女孩婷婷,长期遭受着父亲和继母的打骂。
拍摄时剧组人员看到,婷婷左腿上,有一个碗口大的溃烂的伤口,身上有紫色的淤青、明显的掐痕……
在家里,父亲和继母常常不给婷婷饭吃,别人给她吃的,继母就打她。
和婷婷有类似经历的孩子,有很多。
2009年云南第一女子重刑监狱中,223位服刑人,有173人是因为被家暴,选择了杀人。
2007年陕西因家暴犯罪的女性达171人,其中163人暴力杀夫。
从某种意义上看,她们可以说是恶的集合。可其实她位中的每一个人,又都不是什么以杀戮为乐的嗜血狂魔。
在反抗之前,她们都忍受过长期的非人对待。
杨焕莹,在外人看来是个标准的贤妻:除了自己打工赚钱,还要伺候公公,照顾两个孩子,自己挣来了两套房。
她的丈夫什么都不做,却对她并不满意。
做生意失败,他对着妻子发泄:把她绑在床上,用鞭子一次次地抽,用臭袜子堵住她的嘴,不让她发出声音来。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对丈夫的施虐,杨焕莹一直保持沉默。
直到有一天,沉默中滋生出了愤怒:丈夫放不良录像给女儿看,还让儿子去舔他的脚指甲。
时近年关,丈夫被债主逼到了家门口。他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把自己的妻子送给债主。
杨焕莹拒绝后,丈夫扬言说要和她同归于尽。
当天晚上,杨焕莹半夜醒来,她发现屋内一片通红,床边有十几块已经烧得通红的煤炭——丈夫想烧炭,把全家人弄死。
在把两个孩子拖出屋外,确认他们安然无恙后,她拿起刀,走向熟睡的丈夫。
在采访中,她哭着对记者说:
“我不是坏女人,真的不是坏女人,你看我像坏人吗?”
“我这一次跟你们哭了,以后再也不会哭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哭过了。”
对于这种结果,她虽痛哭出声,却并不后悔。
4
当面对家暴案例,这是一个很多人最先问、也最常问的问题:为什么受害者们,不离开施暴者?
这个问题,包含着两层暗示:
一是,离开是可以选择的;
二是,离开就能解决问题。
然而真相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古今中外,遭受长期家暴的受害者们,要离开,从来都非易事。
一、长期受虐的女性,在心理和意志方面,都变得非常虚弱,以至于丧失了正常的判断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在70年代就提出了“受虐女性综合症”,来定义家暴受害女性的心理状态。她们就像心理病人,有一个或多个以下的特征:
1.受害者极度恐惧
家暴的本质是施暴者对受害者的权力控制。
在长期残酷虐待以后,受害者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抗拒,到痛苦,到麻木,到顺从。
直到最后,哪怕有机会,她也不会跑。
她们相信施虐者对她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管她们逃去哪里,都不能摆脱施虐者的控制。反抗,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家暴者还会威胁这些女性,会报复她的家人或者孩子,增加受害者的心理恐惧感。
2.受害者的自尊自信已经被击溃
她们被家暴者洗脑,操控,认为自己有错,被虐待是应得的待遇。
她们不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
如果还存在经济,住所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她们更觉得自己无处可去。
她们甚至已经丧失了呼救的意愿。特别是,当多次尝试而没有最终离开的时候,她们就放弃了希望。
3.受害者心存幻想,以为事情会好起来
家暴常常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周期。
第一阶段是,受害者和家暴者之间开始出现紧张的状态。
第二阶段是,当情绪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家暴者就会施暴。
第三阶段是,爆发以后,家暴者平静下来,开始道歉,甚至痛哭流涕,要求原谅,并且保证自己不会再犯。
受害者抱着一丝希望,等待他改正。
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当然不会改正。只是等待下一次发作。
这样周而复始的折磨,使受害女性最终陷于习得性无助,再无意志力去战胜困境。继而对一切折磨安之若素。
甚至反过来,帮助施暴者说话。
二、长期受虐的女性,往往也是各种落后观念的受害者,以为忍受就是她们的宿命。
导致这些思想出现,往往是因为有以下观念:
男尊女卑;
家暴是“家务事”;
家丑不可外扬;
离婚不光彩。
三、长期受虐的女性,往往缺乏一个很强的支持网络。
真实的情况是,当受害者陷入困境,想要逃离,却发现有太多的实际困难,和太少的有效帮助。
家人,朋友和周围的环境,不会及时积极地帮助她们。
有些家人和朋友不理解,不支持,“劝合不劝分”。甚至觉得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周围的人,多对家庭虐待的行为漠视,“两口子打打闹闹,那是别人的家事”。
长期家暴,很少会完全不为人知。
当周围的人选择置身事外的时候,受害者就失去了第一层的屏障。
5
上面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事》中提到的杨焕莹,面对丈夫长久虐待,从来没有都在隐忍没有还手,也没有求助。
逆来顺受,仿佛就是她的本能反应。
在那一次大火中的自卫性反抗,她杀死了丈夫,结束了长久以来的恐惧。
这期间,她没有报过一次警。
受害者为什么不报警?除了受害者自身心理状态和观念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不相信报警可以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曾引用过数据说明,受害者平均遭受了35次家暴以后,才会选择报警。
这些都是媒体报道的真实案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不知多少家暴受害者在沉默中忍受。
她们要逃离困境,真正重塑自己的命运,绝非易事。
她们不是超级英雄,跟你我一样,她们只是凡人。没有自身的强大力量,外界强有力支持,她们走不远。
我们不要问:“你为什么不离开?”
我们应该问:“我们怎么样才能帮助你?”
6
2016年,我国出台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
但这一切的一切,是无数人用自己的前半生、甚至一生作为代价换来的。
普及家暴法,提高受害者的维权意识,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但是,只要我们走在路上,一切就有希望。
假如你重新深陷家暴的泥潭,请你记住,你是受害者,你没有错。然后拿出你的勇敢和坚强,寻求帮助。
请一定要记住:
别想着可以拯救有暴力倾向的人。你的善良之心,往往会成为暴力的免死金牌。
对暴力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无数事例说明,第一次发生家暴的时候,受害者的态度太重要。你若不依不挠,毫不宽恕,坚决离开,他的拳头不会有第二次落下的机会。
祝所有女性,都能被婚姻赐福,而非被婚姻诅咒。
祝你我,都有拯救自己的力量。
-END-
“你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状况不断,如有其他问题,海豚学院有众多家庭教育指导师可以免费帮您解答支招。
进入“海豚世界”,在对话框发送你想要的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