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和几位好友等一朋友请客,等到近八点。在吃之前,我喝了碗熬得浓浓的白粥,其他几位好友不爱喝粥,就饿着肚子继续等饭局。去找饭馆的路上,除了我,大家都饿了。在饭店吃饭时,尝着一桌菜,却在想着我的那碗粥,酒店的饭菜吃在嘴中可能会更美味些,但进入肚子却还没有那碗粥来得暖胃暖心。
记得小时候能跟着爸去混场饭局是多么开心,菜有多好吃不是太记得,当时特别喜欢饭局中的饮料——椰子汁。那时候家里从没有想过下馆子吃,即使是米粉,也觉得挺贵的,偶尔去吃下还行,天天去吃不起。现在下馆子已经是挺普遍的事情了,但爸妈都不想去饭店吃,觉得划不来,也觉得没自家做的干净健康。一开始对爸妈不想去外面吃饭,不是太理解,随着自己和张童鞋(我家那位)在家做饭菜吃的时间多了,发现吃着自己做的饭菜,那感觉确实比在外面酒店吃更好。特别时某顿心情好,且做了好几个我们都爱吃的菜,还来一小杯自己酿的杨梅酒,哇,吃几口小菜喝点小酒,那滋味真是美呀。像是在山间松树下赏景品酒的饮食,恣意潇洒,都不似在人间了。
我和张童鞋都是吃货,貌似这个年代没有人不是吃货吧,都有种俺是吃货俺自豪的情怀。不过,我们对那些所谓的美食一条街都没啥太大的兴致,特别是为游客而存在的。大量不规范的油,多吃几口就能感觉到不太对劲,很容易上火。大量的调料,一两块觉得好吃,吃多了就不太舒服。也许是我还没去过像成都这样的美食天堂,希望在那儿能改变我对美食街的偏见。我们做的饭菜也不算太好吃,开饭店的姐就说我做的菜味道不足。我们却仍是乐在其中,彼此为各自做的菜点赞,以光盘来表达对彼此做的菜的赞赏。能遇到都不善长做菜的人,能开心的容忍彼此做的清淡的饭菜,而不因为吃饭做菜的问题发生争执,其实也是蛮不容易的嘛。
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菜式,比如芋头扣肉,比如紫菜包饭,比如咖喱牛肉......在对美食的不同尝试中,开发自家新菜式,尝试各种做失败了的美食。美食大概是我们除旅游之外的共同爱好了。
山珍海味固然美味,但做的人不是为了你而做,自然难以吃出那份温暖;而白粥虽朴素,但煮粥的人是为你而煮(虽然也为自己),但还是能吃出其间温暖。
用那句话来总结吧,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在山水之间也。希望我们能一直记得相若以沫的这些时光。当物质丰裕之时,亦能记得最初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