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2017年7月初,闽南师范大学数学统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出发来到了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学校。
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地方,浓郁异域特征的风情小镇;一所普通的小学,却也有福建“女排十连冠”的风采;一群坚韧也不落俗的小学生,他们大多不是第一次参加暑期实践了,将要接受我们为他们准备的初次些许生疏的“服务”。
我们的暑期实践和大多数短暂的“支教”大同小异,和小学生打交道是我们的主线。趣味游戏、魅力数学、科学实验站、主题课堂,我们想尽我们所能,去改变我们和这群孩子之间的生分,同时也不忘我们“数学人”的身份,尽可能让课程安排的紧凑、有教学意义,而非一味的低级玩乐。
而在这次实践的头一天下午,有人问了句:“你们有没有收获呀”。而后一个很突兀的声音“没有”,空荡荡的在大厅瞎晃。可能只是一句无意的玩笑话,却孤零零的在我心里摇摆了好多天。
经过与孩子们接触几天后,我们渐渐摸清了这群孩子的性格,也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小矛盾和小问题。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自己的问题。有些事情,作为志愿者,可以帮助改善。但更多的事情,真的无力相助——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力量也很有限。
而我们在那里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很传统也很直觉化,并无什么新奇和高端之处。二十四点、移动火柴棒,短时间内我们并没有办法教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片段式”不连续的教学让我们只能依赖着一群小学生他们自己原本所存有的知识,以这些知识作为依托,去完成一系列课程安排。
说来实在羞愧,我们是大学生啊,一场暑期社会实践却像一场“知识绑架”的骗局。这不禁令我反复思考: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在哪?我们的认真准备,小学生的积极配合,都没有了意义了吗?
在这一场相互配合的“游戏”中,我们的“无能为力”或许放错了地方。重要的并不在于这短短的期间我们能教会他们什么,而是两群人——志愿者和小学生们之间互相的交流和影响。
教会他们团结,或许是我整个实践中觉得最重要的事。一些数学游戏中小孩有了野蛮表现时我们应好好去化解并终止游戏,而不是视而不见。不要以为我们只是他们人生的过客,就去忽略他们之间可能深藏已久的矛盾。我们不是彼此的过客,短短的几天,我们已经插手了他们的人生。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用我们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成熟和思考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有矛盾的爆发,我们就要尝试去了解、解决。
并且,我们更要学会去善用我们的另一个身份——师范生,将这小小的“战场”作为最好的初次“手术台”,用一个预备教师的身份去关怀、沟通、解决问题。不要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和他们生活了几天,许多比较成熟的小孩已经完全可以与我们的思考同调。
大学生和小学生的相互成长——这才是这次实践的意义所在。
来到社会实践基地,“前来服务”、“前来给予”并不是我们该怀有的心态。而是将自己打开,接受没体验过的生活、接触从未认识过的人们、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会有很多让人为难的地方,甚至会有状况、有危机、有千钧一发的危险。但是经历过这些,自己会成长许多。
不得不承认,没有经验、不够贴切小学生的思考让我们少不了遇到问题。但相比起在实践期间“小学生需要什么”的想法,在实践历程结束之后,我想更重要的问题变成了“我在这期间成长了多少”。
如果你也是实践的一员,那些日子里、那里的大人小孩,给了你些许的成长,那么我相信,你也给了他们同样价值的回报。
而且,你会把在那里领悟到的事情,带回日常生活中来。假如你因此而让你周围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我想,那就成为了实践地方的人们的无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