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积极乐观是有益的心态。着眼于美好的未来,我们就能全力以赴,坚持到底。这两年的流行词“正能量”不也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心态基础之上的吗?乐观主义是主潮流,一般人轻易不敢去触碰它。
但本书作者对乐观主义有另一种解释。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乐观主义,他认为,有关乐观主义,有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以过去经历为基础的乐观期待,二是以愿望和欲望为基础的、无拘无束的憧憬。
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已经被证实的。
作者对第二种研究方向最感兴趣,用了20年时间对德美两国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进行观察、研究、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在与以往的经历脱离的情况下,乐观的幻想、梦想、希望,并未转化为动力,进而促使人行动起来,活得更积极,反而变成了阻力。
年轻人越是沉缅于对“暗恋对象”的乐观幻想,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
大学毕业生由于对找到工作的憧憬,他们投出工作申请就比预想中少了很多,受到的录取通知也少了许多。
在校大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幻想越是乐观,其考试分数反而越低,据他们所说,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也越少。
患髋关节炎的老年病人越是乐观的认为康复是很快、很简单的一件事,从而不去认真锻炼,他们的康复情况就越差。
甚至某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对未来的期望越是乐观,其后的任期内国内经济实绩就越差。
作者的观点是,如果想在自身层面有所进展,如减肥、康复、求职、求偶,在高枕无忧的做白日梦之前最好三思。若想保持干劲、达成目标,不论是个人、大型企业、还是这个社会,乐观的幻想都不是明智之举。
这些观点真的是颠覆了我以往的思维,以前我鼓励自己和家人朋友,大多给出这样的建议:往好处想,相信自己!现在想想,那是多么空洞,“想”并不意味着“做”,仅有幻想反而会影响愿望和梦想的实现。这是我读第一章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