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羞愧,我的阅读基本上没有历史。
童年的生活基本行和阅读不怎么挨边。
我出生在一个很小的很破的一个村庄,房子是土坯盖成的,父母是土生土张的农名家庭。在小学5年纪之前,我都随父母在各个城市乡村驻扎漂泊,爸爸和妈妈做些小生意养活我。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可以解决温饱。小学5年纪的时候,回到村里,到附近的镇子上上学。基本上我对于我童年的回忆,只有零星的几个散点。。。村庄虽小,但是环境美丽,我家门前有漂亮的草地,有绿茵的树林,还有一个一个的小池塘,我经常在池塘里洗完床单衣服晾在旁边的高高的草滩里。。。镇子上的学校很大,学生很多,大通铺很拥挤,常常夜里有被挤醒的同学嚎啕大哭,吃的是大黄馒头加清水土豆,额!想起来就觉得过的很悲惨。。。好像除了上课,基本上没有读过课外书籍,也很少听到过故事。但是,我们被要求背诵和默写名人名言,这个应该算是一种阅读吧,我记得,那时候家里的日历上每一页页脚都有一句名人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有志者事竟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哈哈,这大概就是我的童年最多的阅读吧。
上了初中,基本上都是学习上的背诵,政治,地理,历史,英语,也没有任何的阅读引领,哦,对了,学校都没有图书馆,也不知道现在的中学是否有图书馆~但是在中学的时候,日本的漫画引入中国,依稀记得度过几本漫画书,也就基本而已,都不记得名字了。但是神奇的是,我在初中得过全校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能当时被的格言多了,作文里拽了一些,老师觉着还算是有韵味的吧。
上了高中,在舍友的带动下,开始看一些台湾作家的言情小说,说来也很惭愧。就这样匆匆上课大学,呆呆的过了4年参加了工作。
我的真正的阅读就是始于我大学毕业那一年。
毕业后,没有特别的着急找工作,去男朋友的研究生院呆了几个月,天天刷剧,无聊到最后剧也刷光了,游戏也玩类了,无意间看到一篇网上的文章,杨澜写给20岁女孩的告诫,具体叫啥名字忘记了,但是那一篇文章,对我影响深刻,具体说什么影响细述不出来,但是它的影响之大到我把全部文章打印成了书,说要留给我的女儿看。可以想象当时对我的影响和震撼之大,可能是对于当时无知的我来说,哦,原来女孩子要这样这样呀。
后来我买了她的早期作品《凭海临风》,那时候好像她也只有这个作品,读了之后,对于她的文笔文风特别喜欢,那种大气的平和的不咬文嚼字的叙述,及她的故事,让我对于文字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和崇拜。原来文字不枯燥,原来文字可以这么优美。后来只要杨澜出了书,我都要买回来拜读,如《名人探访》《我问故我在》等。
感谢我生命中文字力量的启蒙—杨澜女士。
后来,在这些的基础上,我读了经典文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经典小说《飘》《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虽说收获的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总是觉得每读完一本书之后,我的用词和生活自性就多了一些。
越往后,工作的繁忙,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读书,偶尔读一些工作方面的书籍,对于工作提升工作方法和能力有些帮忙,但是总是觉得我自己的人生厚度没有。哦,对了,中间读过非常火的《明朝那些事》,真的是一套读历史最不费劲的书,还充满欢乐。
生完孩子之后,开始陪伴孩子阅读绘本,读的时候很快乐,但是没上远川课的时候,我仅仅就是读一遍,说有些感悟,但是没有具化到可以表达出来。同时段,人到中年,尤其时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家庭,孩子,工作,老人,接踵的问题随之而来,我开始了各种的困惑,急需有人或者有什么可以帮助我解决我的焦虑和困惑,我开始寻求书本的帮助。我看各种人物传记,寄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人生启发。《杨绛传》《张幼仪传》《我的一个世纪》《林徽因传》《陆小曼传》《三毛传》《张爱玲传》《我不可能只是仰望你》《人生由我》等等各种女性传记,读了这些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思想的转变,以前要求孩子要干嘛干嘛,现在变得,我要干嘛干嘛,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正在努力的变成更好的一个人,言传身教孩子也要做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一直有个念头,就是我要如何带领孩子阅读,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希望我可以组办一些孩子们的读书会,可以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读书讨论,增加书本的阅读理解,所以我不停的在网上找家附近的阅读管,读书会,最后的最后,我就这么偶然的,在偶然的必然里我加入了咱们远川阅读社,希望可以在这里让我可以学习到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思考,阅读的刨析。我敢肯定的是通过这个培训班,我是越读书,越爱读书,越思考,越爱思考,越表达,越爱表达。阅读已经融入我之后的人生。
很感叹,孩子可以让父母重生一次,可以有机会有理由从头再来。陪伴孩子们成长,也是自我开始纠正的成长。
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爱阅读,爱生活,读童书,读自己,努力过一个丰满有厚度的人生,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