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芭比,人人有责”,这一部通过让整部剧冲击性以及喜剧方式呈现父权社会下的特点,过度暴露和脱敏,反而让一些反应不那么应激。
第一次接触这类议题,是在多元文化课堂上,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的二元,性少数群体是和我们一样应当被看见和尊重的对象;父权社会下,有很多特权下的禁锢,男性应当高高在上,所以男性不应当流泪要坚强要勇敢要阳刚不能喜欢女性化的东西,女性柔弱应当在家操持家务,应当生儿育女辅助夫君,放到现实情况是招聘的时候优先考虑男性,女性的就业和晋升成本大得多。同时,有很多深处特权中的时候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并将其变为理所当然,对没被服务特权的人们来说何等被动。
有一天我的眼镜坏掉了,近视眼450度在道路上骑车,小心翼翼而惊慌在想,盲人朋友在路上行走该多么被动和害怕,他们的世界该多么难受,朋友提起我才意识到,能用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特权。
在芭比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他闯入芭比岛传播父权思想后得到所有人的敬仰,这些高高在上不因为他什么,只因为他的性别。其实原本的芭比岛以芭比为上,也是一种特权。
下面这张图很直接通俗地说出了悖论之处,联想到当考虑也许暂时不生孩子的时候,相比于选择生,不生的选项天然需要有更多的论证成本和吵架冲突的勇气,无奈于为什么这不是两个平等的选项。
看到这里,我想我的Barbie Cure在于释放自己。芭比的初衷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世俗意义的完美芭比,而是去以自己最需要的最想要的最舒适的方式去生活,去大大大拥抱自己——如果我很清晰最终的决策权只落在了本人,能有足够勇气去拥护这个选项的时候,其他的论证成本似乎也只是“干扰项”=可被排除项。
这条路确实也不那么平坦,但起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