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2019/大雄
父母的教育孩子不是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智慧还是缺乏知识。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很多方法论,一、关于安全感,这是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孩子有很多不良的行为,都是来自安全感的争夺和不足。
如果孩子问:“爸爸,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小孩子会被抛弃啊?”孩子想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被抛弃。如果还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安全感缺失,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行为。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用恐吓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如果还闹,我就不带你回家了”。老人常常会说:“你再吵,妈妈就不回来了。”“你妈妈不要你了。”你以为你是玩笑、是吓他,但是孩子会当真。所以每到开学季,孩子上幼儿园,孩子就会抱着爸爸妈妈的大腿,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因为孩子怕自己会被丢掉,怕失去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是最重要的,不管孩子表现的好,孩子坏,我们都要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但是在原则性要告诉孩子,你刚刚的行为爸爸妈妈不喜欢。
这里可以分享一点我和女儿交流的小技巧。我会把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人物化,有“哭闹小怪兽、愤怒小怪兽、分心小怪兽、拖延小怪兽,当然也有聪明小卫士、认真小卫士等等,我还会跟他说:“爸爸也有这些小怪兽,但是被爸爸打败了这些怪兽,但是爸爸有时候也会被比方说愤怒的怪兽控制,但是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打败这些怪兽,爸爸爱你,但是不喜欢这些怪兽,就像你也爱爸爸,也不希望爸爸变成愤怒的样子。”经过这样的沟通,她经常用自己的理性看到自己情绪化的过程,从而很好的帮助她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好孩子,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让孩子把正确的情绪和行为不断的重复,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关于理解和共情
当孩子讲的一件事情,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做出回应。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先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先不要试图查明事情的真相。我们经常为了寻求真相而忽略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也不会关注他人的情绪,而且我们可能会评价孩子的对错。其实孩子自己能分清事情的是非,但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而父母就是作为倾听者,理解孩子,让孩子回归理性,让他自己找到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方法。
三、关于赞美
我们要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要夸奖他的品性和人格,如果对孩子的付出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会更加坚持不懈。如果你夸他聪明,下次碰到困难,他会选择简单的、甚至逃避,因为他想保持他聪明的称号。
四、关于批评
父母往往会攻击孩子人品和性格,我们要指导孩子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要针对孩子的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和评价。当小女不小心打翻一杯水的时候,我会跟她说:“你去把拖把拿来,爸爸帮你一起把水脱掉擦干净,”而不是教训她。不小心当事情不好发生时,当时并不是教训肇事者人品的最好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批评只能带来气愤和愤怒。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学会了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从而导致人格的缺陷。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那就利用每个机会强调他积极的一面。书中有句话特别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出了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批评。”你不能说孩子笨、懒、欺骗,却又希望这样的评价能够激发孩子变成一个聪明、勤劳、诚实的人。
这本书里还有关于价值观和责任感,纪律和规则,以及很多孩子日常行为的方法论,比如上学、放学、写作业,看电视,上兴趣班、脏话、性教育等等话题,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