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凡事我诚心诚意去做就会成功,不诚心诚意就会失败。因为不管怎么预备也赶不上变化,我只有定于诚,千变万化,我只以诚待之,如此则四通八达,智慧无穷。
言前定,不是跟人说话前先想好怎么应对,而是定于诚。诚心诚意,有一说一,说的都是实话,自然顺理成章,不会磕磕绊绊。
事前定,则不困。对任何事物先立于诚,则一通百通,自然明白,不会受到困窘。行前定,则不疚。做什么事,采取什么行动,都先立乎诚,则能坦荡为人,不会左赡右顾,患得患失,不会枉道从人,搞得自己心里不舒服,还给别人添一大堆说法,做什么都坦荡洒脱,问心无愧。道前定,则不穷。对道理先立乎诚,对纷纷扰扰,我只以一个诚字待之,则世事洞明,智慧无穷尽也。
这就是中庸之道,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定于诚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在下位者,如果得不到上级的支持,你就无法开展工作,治理下级。那要如何得到上级的支持呢?不是去琢磨怎么谄媚取悦上级,而是诚心诚意、诚实守信地对待你周围的朋友,这样上级自然会知道你是什么人。如果你平时为人,不能见信于朋友,那你的名声就不好,传到上级那儿的也是坏名声,又怎么能得到上级的注意和信任呢?
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上级怎么看你,不是看你怎么待他,因为当你待他时,你可能是有目的的,是刻意的。上级是通过观察你平时怎么做人做事,怎么对待朋友,或者听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从侧面来判断你的。
那要如何获得朋友的信任呢?跟家人亲近孝顺就是了,这样朋友自然会信任你。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父母都不孝,跟自己家人都不亲,如何能让朋友信任他呢?所以我们常说,某人是个大孝子,那他做朋友也一定是可靠的。
那如何家庭亲近和睦呢?你自己真心敬爱、真实无妄就行。不是要像二十四孝里那荒唐可笑的老莱娱亲,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学小儿哭啼。而是要像《礼记》里说的那样,“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切都发自内心之诚,自然而然。
那诚身之道又在哪里呢?也不是要你鼓起劲,架起势,觉得“我要诚身了”!而是去洞察人心天命之本然,理解至善的原理,然后就有止于至善的大智慧。否则,好善未必是真好,恶恶未必是实恶,其所存养和生发的,也未必真实无妄了。
天道本诚,人道求诚。天以实理生万物,人以实理成之为性,率性而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间杂,不需要修行,就是天理人性,自然而然,所以说是天之道也。但是,如果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不能做到真实无妄,于是努力去追求那真实无妄的去处,这是人事之所当然,就是人之道也。
本诚的诚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不需要勉励鞭策,也不需要思考求索,从容中道,圣人也。
有的人怕吃亏,一旦发现自己吃了亏,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百个受不了;有的人怕占人便宜,一旦发现自己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就像吃了一只苍蝇,马上要吐出来。诚者,就是不怕吃亏,最怕占人便宜的人。
所以,凡是说“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人,都不是诚者,因为他们心里不实诚,还是怕吃亏,还是想占便宜。同理,说“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的人,也不是诚者,也是心里不实诚。因为好人求仁得仁,不求报,压根儿就没有想要回报这个念头。好人也不求平安,只求自己心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再加上一个夭寿不贰,不需要求什么平安。所以,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双方的价值观差距太大,坏人的世界只有趋利避害,而本诚的诚者,在乎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做不到本诚的诚者,做不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生知安行,那我就做一个努力求诚的诚之者,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择善而固执,不离诚之中道。
我们经常思考问题,经常焦虑,其实本质都是心不诚,各种私欲、杂念、虚荣、幻想太多。若能诚意正心,不患得患失,只求自己心安,则多少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由自在,静候佳音,势如破竹。再看过去的自己,可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