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二章《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第一节《理想课堂有哪三重境界》第二节《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对课堂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怎么评价一堂课?课堂可以从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的落实、知识理解抵达的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其成败。
理想课堂有哪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课堂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理想的课堂什么样?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的,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第二重境界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视这个知识发展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经历原初的困惑于探索,以及喜悦。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重新经历此一过程不应该是教师,而更应该是学生——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上的三个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就不应该是教师隔在知识与学生之间,用某种手段将现成的知识转交给学生。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来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第一境界有效教学框架中的强调学生预习,也是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正确的接触问题与知识,而不是吞噬由教师仔细嚼烂了的软化了的知识,即现成的结论。
新教育所想要的新的教学生活,希望第二境界层面是:师生围绕一个问题“问题——知识——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
文中列举了五个教学案例,两节干国祥老师的,一节王衍菁老师的,一节王云老师的,一节罗瑛老师的。通过不同老师,不同课堂设计的课堂效果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下的课堂的扎实、有效、充满生命活力。干国祥老师的两节课是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月光启蒙》这节课,和前面三个老师的课相对比,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家之课,课之精彩。“设计教学框架——布置预习作业——创设情境——检查预习——复活文本——感悟母亲形象——从母亲到故乡——分角色朗读”,有学习困惑,有巧妙的点拨,有获取知识的喜悦……由流利朗读到饱含深情朗读,由怯怯的不敢发言到大胆的张扬个性……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流畅。
干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课堂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扎扎实实训练学生,以期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一方面踏踏实实发展自己,从而做到课堂上深入浅出,情智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