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以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 生动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税收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自然成为了唐诗叙述描写的重要内容。
初唐时,统治者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行于民修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的宽厚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田赋)庸(徭役)调(户税)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百姓赋税比隋朝减轻了三分之一。从“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649年)到“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局面,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
杜甫在《忆昔》中,描述了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13年-741年)呈现出的繁荣景象。他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一时期,一座小县城都有上万户的人家。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谷物装满了国家和私人的仓库,百姓生活富裕安康。这是对盛唐时期,国富民强,繁荣昌盛的褒扬,同时也是对国家当时取之有度的赋税制度的肯定。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政治“分水岭”,彻底打破了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战乱纷繁中,百姓不得不饱受赋税沉重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
元结在《贼退示官吏》前半部分,描写了昔日太平盛世,百姓们过着富足安康的生活,定期缴清赋税后,就可以放心地酣睡到日上高竿。他写道:“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溪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后半部分却笔锋直转,描写了一派残酷的社会现实,官吏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他写道:“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更对“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的现象发出了愤怒的谴责,揭露了沉重的赋税征敛害民,控诉了官不如匪的黑暗社会。
中唐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成为侵蚀国家肌体的三大毒瘤。各地藩镇军阀垄断了征收赋税的权力,对百姓横征暴敛。一些忧国忧民的文人志士,敢于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社会不公,写下了许多反映黑暗现实和百姓疾苦的著名诗歌。
张籍在《野老歌》中,选取了当时很典型的一户农家作为代表,写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他写道:“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常食肉。”大意是:这家农户住在山中,家中只有贫瘠的三四亩山田,尽管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但缴纳完赋税之后,只能用山上采来的橡实充饥,这是何等的凄惨呀!于此对照的是豪商富户,他们腰缠万贯,珠宝百斛,就连养的宠物狗都是用肉来喂养的。穷人的处境竟然还不如富户家的狗,这又是何等的悬殊,何等的不公。这首诗反映出了当时的赋税制度是造成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白居易一直做着政府官员,衣食无忧,但却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观刈麦》、《重赋》(又名《无名税》)、《杜陵叟》等反映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的诗篇。
在《观刈麦》中,他写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段描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一个贫苦的妇女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拾麦穗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为了缴纳赋税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能靠拾麦穗充饥。
在《重赋》中,他用农民的口吻叙述了社会的不公。“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说的是唐德宗时(公元780年),宰相杨炎把“租庸调”合并,实行“两税法”。这项税制改革的初衷当然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丝,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大意是:后来,贪官污吏为了邀宠,不再按照两季征税。丝绢还未织成,缲丝还未满一斤,他们就强迫百姓缴纳,不容许有一刻的耽搁。由此,造成的后果非常悲惨:“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一派人间炼狱的萧条景象。
在《杜陵叟》的前半部分,他写出了农民生活贫困的两个直接原因:一个是自然灾害“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另一个是人为灾祸“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大意是:官吏为了自己的功名,根本不顾天灾,依然对百姓横征暴敛。后半部分,他写道:“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大意是:典卖了土地和桑树缴纳了赋税,明年的生活该咋过呢?官吏犹如豺狼,剥掉了我的衣服,夺走了我的口粮,又何必连我身上的肉都不放过呢?这首诗深刻指出了政治的黑暗,赋税的繁重,使穷苦的百姓生活愈发雪上加霜。
柳宗元在《田家》中,通过描述具体的催缴赋税场景,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生计状况和乡村小吏的狰狞面目。他写道:“蚕丝尽输税,机杼空依壁。里胥夜经过,鸡粟事筵席。各言长官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大意是:农民收获的蚕丝都交了税,空留下织布机斜靠在墙壁上。乡村小吏们晚上到来,让农家杀鸡煮饭准备筵席。他们都说,长官太心狠,经常发来文书催缴赋税。上次,东乡的百姓因为路上车陷入泥潭,交税稍有延误,没有得到官府的宽恕,把他们打的血肉模糊。警告你们要好好种田,尽快想办法缴纳赋税,免得受皮肉之苦。官吏的严苛,百姓的痛苦跃然纸上,溢于言表,入木三分。赋税猛于虎也!
唐代后期,军阀混战愈加激烈。统治者巧立名目,田赋之外又开征了青苗税、蚕丝税、地头钱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各种苛捐杂税一时间多如牛毛,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日益窘迫,朝不保夕。
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中,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了当时赋税沉重,剥削残酷的社会现实。他写道:“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裳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大意是:丈夫死在了战场,她穿着粗布衣服,头发枯黄,独自空守着茅屋。桑柘树都砍尽了,却还要缴纳蚕丝税;田园都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税。平时靠吃野菜充饥,任凭她躲到比深山更深的地方去,都无法逃避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这首诗把人物的苦难写到了极致,残酷的剥削,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带给百姓了深重的灾难。
皮日休在《橡媪叹》中,描写了一个老农妇因辛勤劳作收获的粮米被官府搜刮盘剥殆尽,只好靠拾橡子充饥的悲惨遭遇。他写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大意是:她家本来在山前有几亩稻田,经过精耕细作,获得了不错的收成。但这些收获一点没剩,全部交给了官府。可是,明明是一石多的大米,官府却只量出五斗!这些贪官污吏狡黠无耻,他们不畏惧刑法,也从不避讳贪赃。他们用官粮放私债,农民收获时再连本带利收回。没有办法,从冬天到来年春天,可怜的老妇只能靠这苦涩难食的橡子来哄骗自己的肚子。这首诗语言质朴通俗,描写生动逼真,深刻揭露了社会黑暗不公,官吏贪婪无耻,赋税征敛沉重。
李绅在《悯农》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民辛苦劳动了一年,终于获得了丰收,却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为什么呢?沉重的赋税掠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曹邺在《官仓鼠》中写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把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比作官仓里的老鼠,语言直白,浅显易懂,淋漓尽致。
郑遨在《富贵曲》中,描写了统治阶层利用通过赋税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写道:“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大意是;贵妇美人梳妆打扮时,满头缀满了珠宝翡翠。有谁知道装饰那两片云鬓竟要耗费掉几个乡百姓的捐税。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残酷盘剥基础上的。
总的来看,税收在唐诗中的负面影响远远胜于正面。唐诗中税收多以狰狞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当时社会剥削压迫,横征暴敛的代名词。唐代诗人也多直抒胸意,针砭时弊,用诗歌形式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和税赋繁重的严重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