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遭遇”了网师了吗
阅读郝晓东老师的《如果不再勇猛精进,留下也就失去意义》
最近,阅读学友们的打卡,总能看到“遭遇”二字。包括我自己,自以为透彻了这个词。但是,这个词的含义,绝非我们轻描淡写提到的这么简单。为何?
在博尔诺夫看来,“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可以称作遭遇,它们闯入人的生活,突然地、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断人们的活动,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导致生活发生重大改变(干预人的生活)”。郝晓东老师从这个概念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突然”、“痛苦”、“转向”。尤其是最后一个关键词,郝老师认为,如果仅仅带给了你痛苦,而并没有导致生活转向,不能称之为“遭遇”。他认为,“遭遇,一定导致生命发生转向,人的平衡状态发生突变,舍弃旧我,蜕生新我。”
从这个角度来反观自我,我们究竟遭遇了网师了吗?我们的学习、生活真正因为遭遇而改变了吗?亦或是,网师只是我们的心灵鸡汤,只是我们前行路上暂得躲避现实风雨的一间小屋呢?
我反复阅读博尔诺夫的这句话,如同一场及时雨,我看到郝老师13年的这篇文章,豁然贯通。
郝老师提到网师曾经近乎不近人情的规则坚守。道是无晴却有晴。因为“无情”,所以学习变得更加的纯粹、本真。所有加入共同体的目的——围绕在真理篝火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擦亮自己的生命,找到真正的自我。用自我点亮专业,向教育本真处漫溯。
我们曾经被网师的招生简章所打动,自以为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地,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桃花源”。我们自认为,我们是尺码相同的人。其实,自认为和真正的是这样,相判云泥。阅读每一位学友的小打卡,有的学友每次的打卡都能流露出读的扎实,思的深远,自然,写的也精彩,给人真诚的启迪。而有的学友,寥寥数语,大有“到此一游”之感;批阅作业,有的学友,理论运用的精准,经历讲述的动人,读起来除了让人感觉受益匪浅,更增添了很多前行的动力。而还有的学友,复制、粘贴、亦或是直接把优秀打卡中的内容直接照搬......
18年下半年进入网师,我经历了读不懂、经历了想放弃,经历了敷衍了事写作业,经历了被郝老师当头棒喝式的文章的唤醒、经历了优秀的学友们的引领和召唤......
直到今天,我慢慢坐下来,慢慢一页一页的啃读,一页一页的批注,一页一页的去识得真理的模样,我开始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开始去努力经营我的班级、我的学科教学、我和我的小友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如若不真诚,经历只是没有任何温度的重复,教育生命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娱乐、闲聊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和书籍的对话;你选择了脱口而出、粗暴简单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哈利珀特》中邓布利多教授曾经对哈利珀特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但是,选择并非易事。选择意味着取舍,意味着负责、意味着坚守。
今天,我们选择了网师,惟愿不辜负“遭遇”二字。用专业的方式进行专业的学习。专业的阅读——啃读;专业的实践——扎实作业,内化知识;投入课堂,点亮真理。正如郝老师所言,不是所有的师者都有资格管理、批评学生。正如同,我们不阅读,又有什么资格苛责学生不阅读呢?我们内心不通透,又有什么底气要求学生内心敞亮?我们不能灵活,又如何培养出灵动的学生呢?我们不专业,又拿什么来应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拿什么给予家长切实的建议呢?
在稍微有点浮躁的今天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如何做好一间教室的掌灯人,无他?你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做什么样的人。再说到遭遇,我们遭遇新网师,改变了吗?改变源自哪里?体现在哪里?与旧我不一样在哪里?
想借用一位哲学老师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人只有在自我反思而不是反思他人的时候才产生了智慧;正如人只有在自我批判而不是批判他人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勇气跟智慧。~斯为记,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