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

在人生的长河中,如果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的价值和目标,其实我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这些外界所认可的光鲜亮丽的价值和目标,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发的内在动机或内心真正的渴望。也就是我们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那什么是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呢?

我们都知道在小孩子刚出生的几年内,他们对外界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一切新的知识。可是为什么到了学校,很多孩子反而越来越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德西认为,人们长期以来的思考方式就有问题:不是“我们要如何激励他人”,而是“如何做才能让人们激励自己”。

这种让人主动激励自己的东西包括好奇心和兴趣,就是内在动机。意思是人们为自己的兴趣或好奇心而做某件事,为了自发的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比如我们的目的是画一幅画,但如果在画画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体会或感受到任何快乐存在的状态,只是为了应付似的交作业或者完成任务。

很显然画画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这并不是我们内在的动机,也不是真正的自主。

在心理学史上德西第一次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奖赏会伤人。

在实验中,德西首先让两组被试者A组和B组,在三个不同的环节中玩一种叫作索玛(Soma)的拼图游戏。

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让拼出图案的A组被试者会得到报酬,B组则没有。

接着在第三个环节中,两组被试者都不会得到报酬,而令人意外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环节。当德西宣布任务时间到了,让两组被试者各自单独在房间里休息一会儿时,在第二个环节中已经获得报酬的A组被试者会去看杂志。而未获得报酬的B组被试者更愿意继续解决拼图问题。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那些得到了报酬的人不再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是这种外部奖励反而会损害内在动机。

不仅是奖励,其他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对一个任务给出“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外在的监督和评价”都可能会破坏内在动机,这与人们常用的激励方法正好相反。

通过研究,德西和他的同行瑞安发现,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结。特别是自主的需求,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所以作者认为,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自己的真正选择,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笔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