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腾讯推送了条新闻,《高中美女学霸被全球13所顶尖高校疯抢还获200万奖学金》,无意间发现是高中学妹,于是进学校网站搜了一下,看到了这位学霸小姐姐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关键字:国际部、自主学习、规划、essay、托福、AP、SAT、社团、竞赛、学术研究。。。。
小姐姐给了满满的干货,台下全是暗下决心满腹的豪情。谁没有过我要上清华北大的壮志,亲子游去北京也都爱领娃去清北逛逛。虽然孩子依然在王者农药和完成作业之间苦苦挣扎,但是家长的目标却更高了,都是藤校。目标大家都有,为什么就实现不了呢?
我也常常因为教育的细节和咕噜爸探讨到深夜,有些方法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却有高度认同,就是作为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机制。
目标不要大,只要方向对
目标太远太高都等于没有目标,就像往往工薪阶层会说我要努力赚钱换大房子,却很少说我要努力到曼哈顿买个别墅。因此,帮孩子一起制定的长远目标最好是方向,比如将来我想成为学习能力强且善于应对变化的人,而不是具体的某个点,比如将来我想成为律师。因为一个点的范围太小了,很容易就达不到,长期目标经常改变,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
而短期目标可以由家长来设定,分成不同阶段的目标,比如幼儿园阶段读完100本绘本、小学前学会观察植物动物之类的。在短期目标设定上,有一点比较容易忽视,就是有时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关注得比较多,因此对背唐诗、练书法、学钢琴等锻炼大脑的活动特别重视,设定的目标也都是认知方面的目标。但是,除了认知方面,性格、身体素质、社会性等方面同样重要,因此家长也可以设定这些方面的目标,比如:幼儿园阶段能一天独立走2公里、能对一些行为进行思考,能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等等。这些目标,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是不能的,但通过家长的用心观察,都能发现小朋友的成长和变化。
目标机制不是固定的
如同公司的制度一样,目标不一定是合理的,奖惩也不一定是科学的。育儿专家总告诉我们,要因人而异,可是什么是因人而异呢?家长最希望的是孩子能主动选择你想让他选的那个选择,因此有些家长只给孩子一个选择,比如:你现在快去把作业写完,吃饭的时候还没写完我就揍你。这个例子有点极端,这样做的结果收效往往不好。这里面涉及几个方面,任务量是否合适,孩子能否完成?只用惩罚措施,导致逆反?缺乏完成动机,导致拖拉?也许你可以试试这样给选择,比如:评估任务量,如果可以完成,给3个选择--1、饭前完成,玩1个小时游戏,第2天任务减半2、饭后1小时完成,玩1个小时游戏3、饭后2小时完成,不能玩直接睡觉。这里的例子提供的只是方法的参考,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只要他比自己好,就是进步。
教育,是未来的基石,中国的教育环境也在变化。中国不但有重视孩子重视教育的文化,还有千万在研究和实践优秀教育成果的家长,相信科学的发展,相信每个孩子都不同,只有我们没发现的秘密,没有不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