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常长的检验时期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以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真正重要的价值,才能分清轻重缓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人云亦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点也是跟人的三种层次自尊联系在一起。
第一层次是把自尊只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只能跟从别人,但这真的是自己内心想要的吗?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多是出自于为了得到社会认同的需要。
第二层次是自尊建立在自己建立的价值评价上,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目前我的人生价值,可以概括为十六字穷理治学,格物致知,修身自省,和光同尘。在其指导下,明确了什么我人生真正重要的东西,可以不为诱惑所迷,不为贪念所屈。
而第三层次就是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没有评价,没有判断,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无己,无名,与万物合一,天地同生,逍遥地活在世上。而这三个层次并不是说非此即彼,也很难分得开,要摆脱世上的评价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实际上人的自尊是这三者以各自的比例融合,但尽量地学会让更高层次的自尊占的比例更多些,人生也会活得很自在。而建立在第一层的自尊实际也是很容易受打击的,别人的评价自己是无法掌握的,总会有人不喜欢你,所以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是不可能的。做自己能做的能做的事情就好。《好的孤独》的作者陈果说:“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便是更高的自尊和积极的做事态度。
课题分离
为什么“与世无争”是一种积极的做事态度,这与课题分离有关。课题分离实际上是一种两分法,把事情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可以控制的,一部分是我无法控制的。比如高考,我可以控制的是每天认真的刷题总结,锻炼身体,但我不能控制的是高考试卷上的题目是不是我总结过的,考试当天我会不会身体不舒服,考试完过后的结果我也无法再改变。所以与其担心那天会不会出问题,担心考完过后成绩是不是不理想,不如把心专注于我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改变不了的,然后去放心勇敢地去做,尽人事听天命,我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自然对于结果来说,是与世无争,但我一生活成了自己。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对结果的执着,产生了缩小,反而忘记了对过程的享受,对生命的尊敬,让自己过得很痛苦,对自己产生厌恶。
同样,课题分离也适用于人际关系。这一观点来源于阿德勒心理学,我的课题,就是一件事情的主体是由我做,结果由我承担,而别人对我的态度,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所以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关键是自己的价值是不是有所坚定地执行。他人做的事情我们也无法给出完全设身处的意见,别人的期待对自己也是别人的课题,要不要满足是却我的课题,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别人也不是绝对的会给与自己回报,自己也不会活得更幸福,有可能更加痛苦,因此,这是一种对自己撒慌也是对别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如果他人的选择的结果最终是由他自己承担,那么我们最好发表对其事物的建议同时,不要抱有幻想我的观点对他来说就是完全正确的,而如果我们一旦选择去插手那些结果由他自己承担的事物,就要做好与其同命运的准备。课题分离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去干扰这些事情,一些事情正是干扰的太多,自找烦恼,作茧自缚。《沟通的艺术》一书给出的“我“、你”、“我们”语言,正是分清了什么我的课题,什么是你的课题。用知觉核检技巧进行“我”与“你”感知的沟通。
改变
改变不易,非一日一月之功可以成,要认识到上述思维误区会一直存在,甚至有时深陷其中而不知,上述的技巧也不是因为理解了就会了,需要不断的练习与反思才能深刻,从而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一个办法是设立每天小目标,从可以达成的事做起,这个小目标不需要太费劲就可以达到,但需要坚持21天以上,养成习惯,然后可以进行改进,这个同样适用于纠正自己的思维误区。养成“念几”的习惯,即察觉自己微小的念头,记录自己的情绪日记,认识你自己。
人生苦难重重,如大海航行,不知暗礁。我们无法期盼我们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甚至还可能有难以承受的挫折和打击,既然这无法改变这必定的苦难,不妨学会接受,然后把事情往积极的方面去做,去想这挫折和打击给我带来了哪些经验,获得了哪些启迪,带着苦难的力量去成长,建立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