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为人处事,有很多事情要特别注意。"君子九思",教我们在这个嘈杂的世界努力做一个完美之人。
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要》上曾列出图表,说明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要经过四个“次第”,分别为对境、表态、出动、防非,而孔子的“九思”正是这四个次第的完美映照。
对境:视思明与听思聪
境,就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无非是人与人、人与事物的互动,而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就是“视思明”与“听思聪”。
“视思明”
观察事物,要做到彻底明白,但怎样才会真的明白,这就需要对一件事的正、反、前、后、上、下、是、非每个角度进行观察思考,至此才会明白。
“听思聪”
不论听到什么,一件事,一种观念,一个理论,一种言论,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取舍。所以要听逆耳之言,要听远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远方之言可以攻错。
表态: “色思温”与“貌思恭”
为人处世中,神态表现非常重要,脸色要保持温和,表情要保持谦虚、恭敬。神色与态度,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沟通、能否有效处理问题。
“色思温”
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色,就是脸色,一个人的脸色,充分代表你的内心情感。面对着他人,自己的脸色,是和蔼可亲,还是拒人于千里,是不急不缓,还是烦躁不安,色思温,温者不冷不热,恰如其分。
“貌思恭”
貌,就是一个人的仪容、仪态。无论是言谈、服装、态度,在任何场合,要给对方一种谦虚、恭敬、尊重的感觉,不可嘻皮笑脸,玩世不恭。
行动:“言思忠”与“事思敬”
行动,无非是两个行为,一个是怎么说,一个是怎么做。真诚的人,言语诚恳,办事认真。
“言思忠”
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于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人,忠于事。对事竭心尽力去做就是忠,忠与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诚实是最好的做人态度。
“事思敬”
事无大小,也无贵贱,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业。社会上有百行百业,所谓的行行出状元,你选择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选择,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去做,自会出人头地。
防非:“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在现在社会,人们面临多重抉择,如何防止自己被蒙蔽和欺骗,避免做出错误的行为和决定,这就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疑思问”
有了疑难的问题,要不耻下问。旬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的师说上也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学问之广之大,无人能通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就问,何耻之有!
“忿思难”
当怒火满腔,将要爆发时,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气发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当你不能掌握喜怒哀乐发而中节时,就要克制自已的情绪,以免招祸。
“见得思义"
面对垂手可得的利益时,是否应该最先想起“义”字?义者,适不适宜,正不正当,合不合理之谓。适宜、正当、合理,得之可也。
清代学者刘宝楠曾解释“九思”说:“君子严于所思,而约之有此九端,盖凡言行,莫能外矣。”其发挥九思已到无时不思、无处不思、无事不思的地步,对于现代人来说,完全做到也许非常困难,但孔子关于视、听、言、动不违礼或九思的概括,却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借鉴,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在“九个方面用心思考”,也许就能少些过失、多些成效。
本文参考书目《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作者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儒联顾问),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