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不高志气高,充满激情有力量。这是我对曾经的老同事、老乡兼兄弟周军全部优点的集中概括,不知对与不对?准与不准?
前些日子,周军给我打电话,称他老婆、我弟妹付迎春说了,她家老公没我之前写的那么好,还需继续努力,建议不要再写了。
哈哈,别人老婆我可能不了解,但周军家的迎春弟妹,我还是比较熟悉的。
她之所以这么讲,我理解为是对周军的鞭策和鼓励,促使自家老公快马加鞭、好上加好。
于我,同样是鞭策和鼓励,是在暗示我要把她家老公写得精准、更透彻、更精彩。
弟妹,你的心思,我懂。都是要好的兄弟姐妹,我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
周军是四川安岳人,比我早一年当兵。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老小子经常在我面前装13,一个劲儿地装老兵装老班长。
虽然兵龄比周军短,但我父母比较努力,让我比他稍稍先出生了那么几个月。于是我有了本钱,一直牛皮哄哄,从不叫他老兵老班长,而是心安理得的当起了大哥大。
周军有胸襟、脾气好,对我这个不讲礼数的新兵蛋子,他既不生气但也不服气,用实际行动表达着他一如既往的不满:从不叫我李哥,一口一口一个老李,叫得坦荡,叫得亲热,叫得让我浑身舒坦。
也真是奇了怪了,周军不叫我李哥,他老婆付迎春也不叫,好长时间对我都是直呼其名,显然把我当成了哥们。
后来经过数次强烈抗议,迎春同学才极不情愿地改口叫我李哥,但叫得心不甘情不愿的,怎么听都觉得不如直呼其名来得亲热。
是的,同在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工作那三年,我和周军不仅是同事,还是要好的兄弟伙;不仅我们两个要好,彼此妻儿也相当熟悉,甚至周军的岳父岳母都很了解我和妻儿,时不时的在一起聚餐,每次见面都亲热得不得了。
事实上,不只是周军,在哈尔滨那些年,同是四川安岳人、和周军同年入伍的王祥金、刘杰,再加上我这个重庆开县人,四个川渝老乡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除了老婆各用各用的,别的全都可以共享。
四人当中,刘杰小一两岁,另外三个同年出生,其中我月份稍大,于是自然而然便成了他们三个共同的大哥,经常处于发号施令的位置,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只要我一招呼一张罗,三个老弟都会及时响应并坚决落实。
说实大实话,这种当大哥的感觉,确实酸爽。只可惜是时光不可倒流,一切早已成为不可重来的美好回忆。
可能也是巧合,我们四个兄弟伙的下一代,清一色的混小子。刘杰岁数小,但结婚最早,儿子建航最大,如今已在西北当兵六载;其次是我家小子岩哥,比建航小三岁,目前正上大二;紧接着是祥金的儿子鑫鑫,比岩哥小两岁,当下正上高三;最小的是周军家的宇航,刚上初三。
当老大的日子,简单而快乐。
那时,每到节假日,或是不用加班写材料的周末,我们哥四个携妻带子,聚到一起,要么结伴郊游,要么去某一家打牌喝酒摆龙门阵,真正的热热闹闹、其乐融融。
等我2007年底调往沈阳,他们兄弟三个打麻将四缺一,斗地主凑不齐,用祥金的话讲:老大走了,人心散了,聚不到一块了。
哈哈,哪有那么夸张?只是兄弟们各忙各的,没有时间相聚罢了。
2009年春节后,周军上调进京,成了四兄弟中最牛13、最闪光的那一个。
其实,周军是个性情中人,一点也不装13。相反,他一向很低调,很谦虚,谦虚到你觉得你欠了他好多银子,谦虚到你找不出他的任何不是。
周军不仅谦虚,而且待人真诚、无比热情。
我们同为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同事时,下面部队来了同事,只要进到周军办公室,他绝对笑脸相迎、看座泡茶,走的时候送出好远,让人觉得非常温暖。
我在哈尔滨那些年,兄弟四个聚会,花钱最大方的是周军,无论市内聚餐还是郊外游玩,第一个抢着买单的准是周军,鲜有例外。
二
周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他的才气。
周军和我一样,职高毕业,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文字超级敏感。
2000年夏天,我还在大兴安岭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工作时,被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抽去陪同《黑龙江日报》社的记者搞“世纪初年走边关”采风活动,在位于黑龙江畔的萝北边防某团初识周军。
那时周军和我一样,都扛着少尉军衔。虽然很年轻,但周军头发已经不多了,聪明的亮脑门提前占领了原本属于黑发的位置。
周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热情、谦虚和真诚,这个印象至今没有改变。
后来,我先于周军调到省军区机关。
再后来,宣传处缺新闻报道干事,时任宣传处处长、之前一直想调我去搞报道的郑士洪老大哥问我有什么建议人选,我提到了周军,提到了周军发表在沈阳军区《前进报》那篇报告文学《山中的那座坟茔》,提到了他在边防一线奋力写稿、全力投入军事新闻报道工作的种种表现。
我不知道我那一番话起到了多大作用,反正不久周军直接从边防团调到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来了个三级跳,成为我的同事兼老乡。
周军的到来,很快改变了省军区报道组之前死气沉沉的面貌。
周军干活有激情,为了写好一篇稿子,他可以三天三夜不合眼。
周军写稿有灵气,别人看着干巴巴的素材,到了他手里,随便那么一调整,很快变得有滋有味,立马有了生机和活力。
周军的到来,让省军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很快打了翻身仗。
为此,省军区给周军记了二等功,成了我们宣传处继以摄影见长的报道干事穆可双之后的第二号牛人。
我调到沈阳不久,周军要调往北京的消息开始盛传开来。
最初的意向是要去《解放军报》社,后因第一学历不是全日制本科,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反正未能成行。
后来又说要调往驻京某军事研究机构,但传了很久,一直没有动静。
过了一年多,正式调令才到哈尔滨,真正的好事多磨。
初到一个单位,刚开始周军也很忐忑,不知道从何干起,不时给我打电话,要我这个军区机关的所谓高参给他出出招儿。
周军就是周军,充分彰显了川渝人最突出的优点:肯吃苦,愿吃苦,能吃苦,能吃大苦,只要受领任务,肯定全力以赴,努力干到极致,力争做到最好,。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后因几个内部材料完成很好,原本初来乍到、默默无闻的周军很快脱颖而出。
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就这样向周军徐徐打开。
三
周军一步步走到今天,除了他的智慧和谦虚,关键在于他的为人。
周军对人无比真诚,不仅话说得到位,行动更加到位。
周军对朋友,对哥们,绝对是掏心窝子,该付出的不该付出的,全都大方付出,从不含糊。
我们两个都在黑龙江省军区宣传处工作时,下面部队宣传口来了同事,自掏腰包、张罗安排最多的是周军,吃饭喝酒,健身娱乐,每次都让部队来的兄弟们高高兴兴、乐乐呵呵。
周军四川口音重,普通话说得不是很好,但他话多、愿讲,属于那种特别能摆乎、特别会忽悠的高人。
周军善于夸人,夸得妥帖到位,夸得恰到好处,经常把别人夸得晕头转向、迷迷糊糊,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还有点微熏微醉的感觉,甚是舒坦。
这是本事,一种像我这种粗人鸟人学都学不来的真本事。
周军还有一个十分鲜明而有趣的特点,接听手机必须来回溜达着接。先把手机贴在耳边听,说话时把手机贴在嘴边,说完了再把手机贴在耳边,来回倒腾,生怕自己听不清,更怕别人听不见。
周军说话的声音很大。他在办公室接听电话,即使是关着房门,隔老远还能听到他那独具特色的川普,洪亮,清晰,充满热情和激情。
从周军身上,我悟出一个逻辑上环环相扣、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人生道理:有激情才有想法,有想法才有办法,有办法才有行动,有行动才有结果,有结果才有收获。
归结为一句话:有激情就有力量。
2012年1月1日晨草于沈阳,2020年2月23日晨完善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