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夏庄地处里下河水乡腹地,所在区域被当地百姓称为盐城西乡,茫茫的芦苇荡从其西南边的兴化、宝应一直向西北延伸到淮安和阜宁。史料记载楼夏庄至少有近700年的历史,在民国印水心先生编写的学生课本《盐城县乡土地理》中,楼夏庄曾经作为楼冈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进行介绍。
印象中楼夏庄四面溪流环绕,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把小镇分为南北两块,在庄子中心有一小木桥连接着南北。桥北是庄子的主体,地势高,面积大,是人口主要居住地。桥南地块相对较小,其中东部地势高,每年雨季西部低洼地几乎都要被淹没到水下。从当地夏氏等族谱资料发现,早期的居民主要住在小桥的周边,随着当地水运和商业逐步兴起,外部人口不断涌入,不同姓氏的人群开始在整个庄中混居。
在小镇的最东南端,有一个四面临水的墩子,地势北高南低,上面矗立着森严的南痷。整个南痷由十八栋建筑构成,其主体建筑是从南到北逐步抬高,前后三进深的正殿和两边的辅助房。建筑群精美大方,无论是雕梁画栋的殿堂,还是栩栩如生的佛像,都昭示着中国传统佛教场所的庄重和威严。因其在庄子的南边,当地人将其叫做南痷,是善男信女祈福求子的香火之地。在庄子的东边,西塘河水和从楼夏庄上游过来的湖荡之水交汇处,有一木制的两层楼建筑,里面供奉着当地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他们每天守候着这一方水土,保佑着当地黎民百姓的平安。
中心小桥是楼夏庄南北相连的纽带,也是小镇南北和东西两条主要通道的交汇处,其周边是小镇人气最旺的地方。贯穿小桥南北的巷子是镇上除小街外最宽的人行通道,其从庄子最北边的小河边一直向南延伸到南庵的河对岸,是楼夏庄仅有的一条横跨南北地块的巷子,巷中每天人来人往,特别在祭拜上天的好日子里,从四面八方过来的善男信女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小巷显得尤为热闹。
小街紧挨小桥北边,路面虽然不宽,但很精致,铺着青石板、小青砖。小街大致呈东西走向,从最东边的文曲河边夏家祠堂,到最西边的护庄河边小桥,沿着河道蔓延约有一华里,镇子中的商铺和作坊大都集中在小街的两边。小街南边的房屋临河而建,几乎每栋房子旁的河边都建有码头,街北边则是镇子大多数建筑的所在地。从小街的河边码头一直到庄子的北边护庄河岸,分布着十多条南北朝向的小巷,和小街一样,巷子的地面也铺着青砖,地面下建有过水的阴沟。庄中建筑沿着小巷整齐而建,以灰色的明清砖瓦建筑居多,小街的东部,分布着王家药铺、潘铁匠铺等老店,而百货店、饭店、茶庄、浴室、理发店等主要集中在小桥的四周。
小街两边的店铺,以两进深的明清灰色二层连体小楼为主,南边临河的很少带有庭院,北边则不同,几乎每家都带小巧庭院,有的人家还在院中种养了花卉,排放着盆景。庄中最醒目、最具特色的私家建筑当数王家药房和夏嵩的老宅。王家药房在小街的东部,坐北朝南,宏伟气派,从外到里有接诊处、配药房、病房、仓库、煎药房,其北边还有主家、仆人、伙计的住处及餐厅,整个建筑连城一片,俨然一个小城堡。夏嵩的老宅坐落在庄子的正中偏东处,其东南边靠近王家药房,因庄中很少有人能进到夏嵩的老宅,故在外人眼中显得尤为神秘。我爷爷是夏嵩家的常客,曾给家人说起过夏嵩的宅子,其总体是按江南园林的风格进行设计并建造,亭台楼阁、假山奇石、小桥流水分布其中,处处体现着精致和静逸。家中的摆设和器具多从上海、苏州等江南地方买进,时尚典雅,彰显富贵之气。家中从主人到仆人温文儒雅,客气待人,言辞举止体现出良好的家教。王家药房在战火中侥幸存了下来,夏嵩的老宅却没能幸免,最终和其主人创立的另一建筑群英中学一起被毁掉。
紧挨小桥西边,有一家专门经营渔网的店铺,应是当地最具水乡特色的作坊。楼夏庄深处里下河芦苇荡中央,四周水面环绕,其西南部广阔的湿地荡荡相依,夏家荡、刘家荡、九里荡……连绵不断。其间小溪穿梭,曲折蜿蜒伸向远方,当地有很多百姓靠捕鱼为生,一年四季对渔网都有需求,这也催生了织造渔网这一行当的兴盛,庄中男女老少都会在农忙之余织鱼网,拖网、抛网、扒钩、龙罩、张网、地网……琳琅满目,成品放到网行寄售成交后,拿回钱款补贴家用。经营这家渔网行的主人是世居当地的一户夏姓人家,据当地夏氏族谱记载,其先主在明代早期从姑苏迁居于此,而同期庄中的大多人都是拖家带口从姑苏迁居而来,那个事件历史上称为“洪武赶散”。后有姑苏人士到楼夏庄,发现其建筑风格、风水布局与姑苏当地水乡极为相似,百思不得其解,后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当地百姓乃多为姑苏移民后裔。更为惊奇的是,那姑苏人依靠当地族谱,找到了同祖同宗的亲人。
楼夏庄的百姓崇德重教,有史料记载从庄中走出去的进士和文化名人甚多。从明代进士夏雷、夏应星、夏昇……开始,一代代先人给楼夏庄留下了“草楼读书”“父子知长沙”“百姓请留衢州知府”……等众多激励后人的故事,而近代的一些广为流传的佳话更为楼夏庄增添了浓浓的文墨韵味。
到清末民国初期,整个楼夏庄小桥河南和河北的巷子共有十八条,当地流转着一个和十八条巷有关的故事。相传光绪某年间的一次县试,楼夏庄考取了十八名秀才,惹得主考大人起疑心,担心考场有舞弊,考场舞弊可是会掉脑袋的大事情。晚上主考大人越想越夜不能寐,三更天就赶到了楼夏庄,发现巷巷都有诵读声,这才放下疑虑。庄里的老辈人现在还记得这引以为傲的顺口溜:楼夏庄,十八条巷,巷巷书声朗,巷巷出文章。后来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版本,变成了十七个书生考中十八个秀才的故事,多出的一个是撑船送考的后生,无事参加考试也中了秀才。
镇子里有一所上好的私立中学,是当地名绅夏嵩和乔炳共同出资筹建,名为群英中学。学校建于民国14年,在庄子东边紧挨着夏家祠堂,学校的主体建筑是一幢三层椭圆形纯木质教学楼,古香古色,尽显江淮营造艺人的匠心和东方神韵。民国22年9月,东瀛倭寇从东北发起蚕食我中华大地的战事,从此我锦绣河山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到了上世纪40年代,战火烧到盐阜水乡,楼夏庄亦不能幸免,因担心群英中学被占领,成为日伪的据点,当地抵抗武装派人放火烧毁了学校,一所在里下河地区名声斐然的名校,就这样在一张图片都没有留下的情况下就彻底消失了。但当地乡绅名士办学育人的精神却留在了当地人的心中,提起群英中学,楼夏庄的居民内心充满着自豪,可心中留得更多的是遗憾与忧伤。
群英中学走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比如后来成为流行病学专家的乔树民先生,军工技术专家乔新民先生,还有在群英读书时就参加共产党的季龙、王大林、朱耀南、吴长裕(树岚)、孙清、王立均、王立章、苏林森等。民国38年秋,有不少群英中学的校友去了台湾和海外,第一个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王赣骏的父亲王章也是群英中学毕业的。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校友夏期岳联合在台湾和美国等地的群英中学校友,准备出资在楼夏庄重建群英中学,并和原扬州师范学院离休的老院长、群英中学的老师孙达伍就恢复学校进行了多次商谈,请其帮助和楼夏庄所在地的教育部门洽商。孙老在群英中学从教期间就加入党组织,对战火中被毁的群英中学有着深厚的情感,不顾年事已高,积极牵线协调各方促成重建工作。可惜的是台湾夏期岳不久生病去世,恢复工作就此搁浅,学校失去了一次重生的机遇。
夏雨人和孙人和是从楼夏庄走出来的两位不同时代的学者。夏雨人是恩贡生、大儒陈玉澍的入室弟子,品学望高,宣统二年入江宁自治所学习地方自治,早年也是新派人物,民国四年时领衔上书淮扬道及省公署,控诉县知事贪赃。夏雨人晚年主讲群英中学,生前著述甚多,但散失无存。孙人和,字蜀丞,文献学家、词学家,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与黄侃、邵章、邵彭、杨树达、吴承仕等成立思辨社。四十年代做过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伦明先生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赞孙人和先生:不辞夕纂与晨抄,七略遗文尽校雠。读罢一瓻常借得,笑君全是为人谋。
悠悠西塘河千年流淌,岸边的人早就变了模样,昔日小镇更是成了记忆中的印象,他们化作了天上的星星,亦或汇成了月亮……
(注:本文参考了网络史料,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