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故事的第三辑讲的是孔子在自己的母国“鲁国”经历。
《子入太庙》这一章是孔子的职业观,对我们职场人很有启发。
其中有一年,鲁国举行太庙祭祀活动,因为主祭官请病假,临时请了孔子来主持。
那时候孔子虽然已经凭借着学识和德行闻名天下,尤其,孔子是最提倡“礼”的,礼和乐是孔子核心的教育思想,精研“礼”的孔子当然是这次太庙祭典替代的不二人选。但是,那时候的孔子只有37岁,在“礼”方面仍然缺乏实践的经验,所以有部分对孔子能否承担起主祭官的角色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
孔子呢,为了熟悉祭典的工作,他快速进入了准备工作。一上班,就开始向各个部门的祭官请教,对每一个祭器的名称、用途,还有各种礼节、礼仪,都谦虚的请问。孔子不耻下问的状态,可能比起我们平时入职一个新公司的那种战战兢兢的样子来,有过着而不及。有时候,我们还可能因为害羞、害怕别人看不起或者误会而装作什么都懂。反而孔子,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事事请教。
果然,孔子这种谦虚谨慎的请教,被大家当作了差劲可笑的土包子所为,而既然什么都不懂,还来教育学生,真是误人子弟。果然,质疑之声四起。在议论纷纷中,推荐人找到子路,让子路去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
子路,大家都知道是孔子门下弟子最是鲁莽的人,于是二话不说,就跑到老师面前质问孔子,为什么不表现自己的才识,反而故意表现得像个乡下人一样被人耻笑呢?
孔子反问子路,什么是礼的精神。
礼的精神,内核就是敬。孔子跟子路说,自己一上班,对每件事情请教,正是因为对这些前辈的尊敬。而子路现在不经过思考就跑来质问老师,对于学问是否是否恭敬呢?如果有恭敬的心,绝不会轻率的判断事物,更加不会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用恭敬心来反省自己的学问,知道的作为知道,不知道的作为不知道,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这样自己的知识就能够得到长进。
大家都知道子路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但是没有恭敬的勇气就是鲁莽。孔子对自己的弟子非常了解,既看到子路的优点,同时也知道子路需要进步的、补足的地方,通过这件事情,孔子教诲子路该如何求学。这正是孔子作为老师的伟大之处。
最后,孔子也进行了自我反思,本来,礼始于敬,终于和。自己明明已经抱着恭敬心请教那些祭官了,但是却引来了他们的不满,这令孔子感到自责。
这一章,孔子的德行让人心生敬仰,希望我们也能向孔子学习,不耻下问,敬和他人。最后,孔子在太庙祭祀的仪式中,根据前期的请教和了解,对不合礼仪的地方不断加以纠正,承担起了主祭官的指挥责任。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而是应该认真的请教和倾听,等到了解了所有情况,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计划。这样的职场经验,孔子已经亲身示范给我们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