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父母,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今天趁着买年货的机会分别给四位老人买了衣服和鞋子,也按照家乡的风俗,给老人家包了过年红包。
先是开开心心的去了娘家,当我把新买的电热毯和衣服拿给父亲时,却被爸爸好一阵数落:“说了叫你不用去买这买那,你是钱多的用不完”。
虽然我一点也不意外,但那种如刺卡喉的熟悉感依然特别难受。我一语不发,默默的将电热毯铺好,再让老公把准备好的红包交给了父亲。然后毫无胃口的和老公带着女儿回了婆家,
同样的流程,当我把衣服和鞋子拿给婆婆,婆婆嘴上说着“我们有衣服穿”,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还喜滋滋的试穿。公公什么多余的话也没说,脸上满是喜悦。
围炉夜话时,我把红包递给了公公,嘴上略显客套的说“我们常年不在家,过年在即形式一下。”
婆婆轻轻的把红包推回来,说“我们有钱花,你们负担重,自己留着。”我再一次轻轻的放在家公面前的桌上,说这虽然是形式,但更是心意,肯定得收下。公公婆婆便没再说什么。全程没有任何违和感和不舒适感。
同样是父母,同样表孝心,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我想这大概率就是原生家庭的不同,给人带来语言和行为的差异化。
这种差异最终会折射在家庭氛围和日常沟通中,最严重的后果无非就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有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孩子却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