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枕边书,现在隆重推荐给大家。
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堪比催眠曲,看不到一半。其实,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看不过50页就撂一边了,实在领会不了书的精髓,不就是一个老头儿任性跑去深山老林隐居的故事,为什么会成为诗人海子的死亡之书(虽然无法考证)?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再次拎起来看,距离上次已经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我对哲学有了初始的兴趣和好奇心之后。
叔本华说过“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哲学家身上总有一个类似的精神,就是愿意不断地探究和思考人和事物的本质,梭罗是自然科学家,也有哲学家的内涵,所以本书是有点偏哲学性的,如果对哲学不感兴趣就无法坚持读下去。
本书是梭罗对人的生存本质的体验和思考,包括吃、穿、住、行、阅读、独处、交友,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重要的人生话题,书中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哲学、测量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堪称百科全书。
梭罗曾经做过记者,也做过勘测员,对虫鱼鸟兽深有研究,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书中出现了大量的地质数据、鸟兽名称和晦涩难懂的词句。
巧了,作者前往瓦尔登湖的年龄正好是我现在的年龄。
叔本华在30岁就完成了哲学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28岁就对人生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而我们28岁在做什么?
读懂本书,就要回答两个问题:梭罗为什么要前往瓦尔登湖?竟然那么喜欢亲近自然,崇尚简朴自由的生活,梭罗最终为什么又离开瓦尔登湖?本文在最后会解答这两个问题。
在介绍本书的内容之前,我首先要扒扒作者亨利.梭罗。说实话,我非常佩服这个老头儿,不是因为他功成名就,而是因为他奇奇怪怪的“个性”。
作为全世界最受敬仰的人,特蕾莎修女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声名排在首位,甚至超过了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
如此深受喜爱,是因为她的一生都是反人性的,人性的弱点在她身上几乎无从印证,她没有对财富、权利、地位的欲望,没有对死亡、贫穷的恐惧,没有常人的“贪、嗔、痴”,身上散发的全是善的光芒,这是她的最伟大之处。
作者的身上也有反人性的人格存在,他一生没有学习任何职业,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从来不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不喝酒,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有人说他是极端主义的新教徒,我不同意。
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只要不累及他人,它就是合理的,应该被接受和容纳的。有的人生来就是站在人类思想顶峰上的勇士,比如亨利.梭罗。
关于住所
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是什么?
我们所追求的精美的服饰、舒适的住所和美味的食物是否是有意义的?
我们是否应该将有限的生命花在对基本物质生活的追求上?
作者认为,人类生存的四样必需品是:食物、住所、衣物、燃料,只要满足了这四样,多数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我们的祖先靠四处打猎为生,居住在山洞里,用动物的皮毛抵御风寒,过得简单自然,没有财产的负担。但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所以相继盖起了草房子、石砖瓦房和高楼大厦。
然而,住所和衣物的本质是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庇护,是我们生活的工具,现代人却花费大半辈子的时间追求更精美更华丽的工具,最多不过是沦为工具的工具而已。无可避免的,大多数人都处在这样绝望的生活状态下。
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也是极其简单的,只依靠谷物、植物、水就可以生存。人们要去享受亲手种植食物、建造房屋、烹饪等基础劳动的乐趣。
另外,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自由职业和淳朴的生活方式,那只需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能赚够一年的花费,其余的时间就可以自由地去做喜欢的事情。
不过,作者所要警戒的是那些花费大力气去买房子、追赶潮流或者聚集财富而不懂敛散的人。当然,如果买房子对你而言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不会影响你人生的幸福和选择,那就是值得的。
我个人对房子、车子没有特别大的概念,我对未来的期待不在这方面,不是说不喜欢这些东西,而是觉得当生活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该拥有的自然会有。
上帝给了我尚好的青春,让我不必为了食物和水而担忧。如果把最美好的时光花费在满足物质需求上,或者如果为了偿还贷款而不能自由选择、旅行,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那才是最痛苦的。
生命不是一张温暖的床,他转瞬即逝。
关于早起
作为早鸟型人,我在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清晨也能早起,一直不明白内因何在,直到看到作者写的这本书,才明白:
早起是“内在精神的唤醒”。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能循着太阳的轨迹,一整天都保持着灵动和活跃,那他的一天都处在清晨之中。清晨就是:当你醒来,黎明降临......清醒着,才是活着。”
“我们必须要学会清醒过来,并保持清醒。保持清醒要借助于内心对黎明的无限渴望。”
“在最为崇高和关键的黎明进行沉思,从而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并按照这种感悟去品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走完美好的一生,这是每个人都担负着的人生使命”
只有清醒的一天才是我们应该度过的完满且美好的一天。
你一年中有多少天是保持清醒的?一生中又有几个年头是处于清醒的状态?
关于阅读
我们应该在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进行阅读和思考。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居住,最享受的事情就是“阅读”,“虽静坐而畅游于世界”,“畅饮书之蜜液,犹如美酒一杯”。幽静的地方最适合读书和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
阅读是一件最不需要智力也最需要智力的事情,不需要智力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阅读,需要智力是因为阅读需要反复思考和训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文字是最贴近生命的艺术作品”,阅读就是品味生命,去寻找到你生命中本已存在,但是仅靠自己的思想无法获得的知识。
作者认为最深刻智慧的书籍是古希腊的作品,如《荷马史诗》,这些语言文字是古代人从琐碎的生活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具有启发人的智慧、激发人勇气的力量,是我们最应该去阅读的书籍。
如果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故事性书籍,这种阅读方式会阻碍智力的发展。
走出校园之前,我是一个伪读书爱好者,沉迷于把自己包裹在爱读书的假象中,其实每每拿起书本,除了部分言情和悬疑小说,阅读其他书本都是在昏睡和迷糊的状态下。虽然读过不少书,真正进入脑子的没多少。
却道读书好忙,“腹内原来草莽”。
所以,以前我一点也体会不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妙谈。工作以后,读书成了我精神的食粮,我从书中发现了极多美妙的世界,哲学、文学、历史、科学等,这些世界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使我对现有的生活产生了质疑。
关于独处
梭罗的故事完美的验证了尼采关于幸福的看法,即:
“一个人是否幸福,和这个人拥有的财富、外部的环境、他人的看法等没有多大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个性”,即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和欲望等内在的机制。”
“上帝是孤独的,只有恶魔在拉帮结伙”。
梭罗热爱独处,且能将大自然的一切作为生活的伴侣、快乐的源泉,所以即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仍然觉得身体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能愉悦地舒张开来。
大自然可以给于任何能够欣赏和接受它的人以精神上的陪伴,当你仔细地聆听风声雨声、虫鸣鸟叫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来自自然的力量。
我们常觉得远离城市、远离他人就是孤寂,可如果你抬头观望夜空里两颗离得最远的星星,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地理的距离根本不是距离,只有心灵的距离才是。
不管身处何地,我们独自思索和工作时总是孤独的,除非我们心有所想。
“越长大越孤单”这应该是很多人的体验。实际上,随着生命个体的成熟,我们都有了个人独立的空间,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并能从独处中获取能量。
只有那些不会独处的人,才需要通过刺激和宣泄性的方式来获取精神上的安慰。
但是这种获取只是暂时的。当浮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你仍旧感到孤单袭卷而来,廉价的社交只会使你更加孤寂,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所以人必须学会独处,享受独处,因为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
最后,回答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前往瓦尔登湖?
他想要过从容的生活,去直面生活的本质,领悟生命的教诲;他想要真切地生活,尽享生命之精彩。他想以自己的方式远离生活中的腐败因子,去追求最本质核心的部分。
竟然喜欢亲近自然,崇尚简朴自由的生活,为什么作者最终会离开瓦尔登湖?
作者认为自己还有更多的生活方式去尝试,而不是盲目地走上一条路,就把自己局限在上面。
如果有人对我的分享感兴趣,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皮囊和诗意”,欢迎来撩~